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决战脱贫攻坚,难忘那一抹“扶贫红”
三位基层扶贫女干部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18-08-16 16:04:58   |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  责任编辑: 张丰

 

盛夏时节,广西融安县的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阶段,当地干部顶烈日、冒风雨、披星戴月,奋战在扶贫一线。在众多忙碌的身影中,女干部显得尤为不易。记者近日采访了三位扶贫一线的基层女干部,她们克服家庭、性别、身体等重重困难,不喊苦不叫累,脸晒黑、晒红了,她们自豪地称之为“扶贫红”。

“为了脱贫摘帽,大家都拼上了”

蓬乱的头发、黑红的脸庞,沾着泥巴和尘土的衣服……融安县分管扶贫工作的副书记石祖芝刚刚下村归来,脸都没顾得上洗一把。

“为了脱贫摘帽,大家都拼上了,也顾不上梳洗打扮了。”石祖芝笑着对记者说,“我们扶贫女干部的脸晒黑了、晒红了,大家都不觉着丑,反而自豪地叫这是‘扶贫红’。”

沙子乡位于融安县东南部石山区,距县城50公里,因道路崎岖难行,记者到达这个乡的三睦村石岩屯整整走了一个半小时。36岁的乡党委书记陶媚开着一辆落满尘土的红色私家车赶来。“这辆车风里来雨里去的,去年跑了1万多公里,车牌都被尘土遮盖了,一些朋友还笑话我‘这哪是女人开的车!’”

陶媚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从团县委调到乡镇工作已有4年多,经过摸爬滚打,当年文静的女大学生已成为一位泼辣的女书记。她一身运动装打扮,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只有脸上那幅近视镜,显得干练中透出一些书生气。

本来白白净净的她,在烈日下脸晒得红红的。陶媚说:“哪个女人不爱美,但现在脱贫攻坚任务这么重,顾不上讲究了。”为了不让群众感觉跟干部有距离,陶媚在乡里专门定了规矩:女干部下村不能打伞、不能穿裙子。

陶媚的随身装备中,总是常备着一双解放鞋和一双塑料凉鞋。“穿解放鞋走山路轻便不打滑,特别稳,穿塑料凉鞋再深的水也能蹚过去。”这都是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陶媚回忆起前两年,当地遭遇一场50年不遇的洪水,在转移群众过程中,当时她穿了一双橡胶雨靴,结果水位上涨太快,雨靴灌满水后根本抬不起脚,于是她甩掉鞋子,赤着脚泡在水里,直到最后完成转移。这次教训也让她此后把雨靴换成了塑料凉鞋。

做扶贫干部不易,做扶贫女干部更是不易

白天冒着高温酷暑奔走在田间地头、扶贫产业一线,晚上到贫困户家里开展完夜访已是深夜,这些对扶贫女干部已习以为常。在一个周末,一位乡镇女干部高烧近40度还坚持开扶贫会,石祖芝问她:“高烧40度你咋还来开会?”她回答说:“现在是39度。”

晚上进村入户遇到狗和蛇是常事,这对女干部来说是个挑战。陶媚夜访时多次跌进水沟里,皮肤也常因毛毛虫爬过而起红疙瘩。陶媚告诉记者,乡镇工作时间长、强度大,从周一到周五都在乡里,经常是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11点才回宿舍。有时周六、周日也还要在乡镇处理工作。去年初以来,她瘦了14斤。

陶媚的爱人2015年10月至今年3月在另外一个乡镇的贫困村当第一书记。夫妻俩都在扶贫一线,两个孩子全靠外公外婆带。说到孩子,陶媚充满了愧疚:大女儿9岁,上小学3年级,陶媚一个学期也没接送过她几次,3年了只参加过一次家长会。

小女儿2岁零4个月。陶媚怀她时,正是石岩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期,她挺着大肚子每天在屯里忙活,经常下午两三点还没吃午饭,晚上还要加班到11点多,因劳累过度导致3次面临流产危险。休产假期间,因为有重要工作,孩子只吃了5个月母乳就断奶了。

因为天天泡在村里,石岩屯每个村民都认识这位女书记。让陶媚颇为感动的是,村民看她怀着孕还这么拼很心疼她,热情邀请她到家里吃饭,有时拿出家里煮熟的红薯、玉米塞到她手里。

在陶媚一手推动下,“养在深山人未识”的石岩屯被打造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带动了当地群众加快脱贫步伐。

东起乡党委书记江昕颐毕业于广西大学,是家里的独生女,爱人在县公安局工作。因为夫妻双方工作都很忙,5岁的儿子和3岁的女儿全靠外公外婆带着。两年前,江昕颐的母亲被检查出患有严重的尿毒症,每周要做两次透析,还紧急抢救过两次,现在更是隔一天就要去透析一次。但母亲从未抱怨喊累,全力支持女儿的工作。

“妈妈病情加重,是帮我带两个孩子累的。”江昕颐哽咽着说。

有时候母亲做透析,孩子没人照看,她只好带着孩子去贫困户家夜访。

“白+黑”“5+2”的扶贫工作

作为主抓扶贫的县领导,石祖芝面临很大压力:融安县是自治区级贫困县,今年要争取脱贫摘帽,目前正是“大决战”时期,县委、县政府出台很多真扶贫、扶真贫的政策措施,县、乡镇领导干部夜访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大家“比学赶超”氛围浓厚。

融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蒋玉对记者说:“为让全县早日脱贫攻坚,石书记带头没日没夜地干,没见她有一天休息。”

沙子乡共有3个贫困村,去年两个贫困村脱贫,目前还有一个深度贫困村以及429户1380人未脱贫。陶媚坦言压力不小。

为决战脱贫攻坚,今年5月开始,融安县开展夜访贫困户活动,县、科级干部都要到贫困户家中察民情、解民意、排民忧。沙子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649户2205人,乡党委书记、乡长、人大主席和分管扶贫的副乡长要分片走完所有贫困户,每人需夜访160多户。截至目前,陶媚已经走访了120多户贫困户。“群众白天都要下地干活,晚上去不影响他们劳动。还有很多户没走完呢,得加把劲……”陶媚说。

在东起乡有个贫困村屯叫铜板屯,是当地有名的“空巢村”。近几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帮扶下,铜板屯成立合作社发展规模种植和特色观光旅游,如今村民返乡就业、创业,村子逐渐热闹和红火起来。

“扶贫需要‘领头雁’,铜板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地方,虽基础差、底子薄,但群众依靠自身发展脱贫致富的意愿很强烈。”江昕颐说,目前,乡里全力打造以铜板屯为核心的农业核心示范区,推动脱贫攻坚示范点建设,也引来了饮水、观光路、污水处理厂等不少项目,依托李花、油菜花等发展乡村旅游初见成效。

江昕颐表示:“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不管有多难,我们都要用心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好。”

石祖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扶贫工作千头万绪,但最终都要靠基层干部来落实各项政策。现在,县乡村各级干部都在发扬“白+黑”“5+2”的工作精神做扶贫工作。看到工作见到成效,贫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有起色,群众幸福指数提高,干部们没有比这更欣慰的了。(记者董振国、何伟)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