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从一例典型“幼儿急疹”病例说起

发布时间: 2018-08-08 16:22:07   |  来源: 中国网健康   |  责任编辑: 张丰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对于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烂熟于心。然而真的到了自己的孩子也患上这个病的时候,就没有那么淡定了。把这次幼儿急疹的前前后后详细的介绍一下,希望能给有类似经历的父母,一剂“安心针”。

“案发”经过:

突如其来的坏消息

2月27日下午14:00,还在上班的我突然接到奶奶打来的电话:怎么办,毛毛发烧了! 38.6℃! 这是毛毛的第一次发热。努力告诉自己淡定的同时,我告诉奶奶给毛毛吃上退烧药(毛毛13个月+,体重11.5kg,泰诺林5ml)。这里要告诫广大新手父母,泰诺林和美林,两种退烧药都需要一边往下按着瓶盖,一边拧开的哦。告诉了奶奶这一点,她顺利给娃吃上了药,一会儿打电话给我,体温已经下降到38℃了。

下班回到家,再次帮娃测体温,这次竟然直接升到了39℃。赶紧把刚带回来的美林打开,喂他吃了5ml,体温慢慢的降下来。但在当天凌晨又发烧了一次,估算起来,泰诺林的作用时间约4-6小时,美林的作用时间为6-8小时左右。一般情况下,吃了退烧药体温很快能够获得控制,娃的整体精神状态也不错,能配合吃药,大量饮水。但是一旦过了药效时间,体温又会再次升起来。

波折起伏的一天

2月28日7:00,虽然距离首次发热尚不足24小时,然而面对娃的第一次发热,面对奶奶和爸爸的焦虑担忧,我们还是带娃到了医院。做了血、尿常规,流感病原检查。很快结果出来了,尿常规和流感抗原都是阴性,血常规已经提示白细胞下降,淋巴细胞为主,典型的病毒感染血象。可以放心的回家继续观察!

当天下午开始,娃的体温开始频繁上升,即使两种退烧药交替使用,体温控制效果也不佳。刚刚有了退烧药使用经验的奶奶又开始焦虑加担心。于是,我教她怎么给娃物理降温:开窗透气,减少着装,多喝水,拿温毛巾擦脖子两侧,腋窝和腹股沟部位。短暂的降温之后,很快又升上来了。求教于很有经验的护士,告诉我了一个妙方:即用毛巾把头发打湿。这是个奇招,很快体温能够降0.3-0.8℃。不幸的是,尽管各种方法都用上了,连续两天晚上,可怜的毛毛都还是在39℃+的体温情况下枕着冰袋昏昏入睡。(虽然作为医生的我,明知道39℃不会对于孩子有什么影响,并不会“烧坏脑子,烧成肺炎”,甚至发热对于病毒清除也会有一些帮助,物理降温起到的作用也都不大,但是轮到自己孩子生病,仍不免有些“发热焦虑症”,仍然会感觉很焦虑。)

“三天”是一个关键

3月2号上午,我们给继续给娃交替用药。到了中午,从起病开始算,整整满3天了。3天是一个拐点,如果这个时候还是没有任何好转的趋势,就应该再次去医院评估了。正纠结的时候,撩开娃的衣服,隐隐约约的看到了点点的小红疹,似乎要验证我之前关于”幼儿急疹“的判断。到了这个时候,娃的精神状态感觉到了一个明显的好转,(之前很能闹腾,生病了之后安静了许多,到这天下午又开始闹腾了)。下午的体温,基本在37.5-38.3℃之间徘徊。到了晚上,测耳温和腋温同为38.6℃。给了一次泰诺林之后体温慢慢的恢复到38℃左右。

苦尽甘来,顺利恢复

3月3日早上体温完全恢复正常。再撩开衣服,原来的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整个前胸后背,散在密密麻麻的针尖大小的红色小丘疹。前胸为主,四肢少许。

3月5日早上,皮疹完全消退。至此,整个“幼儿急疹”的病程结束。

回顾及相关提醒:

放在开头要说的,还是作为医务人员和作为病人家属,截然不同的心情。我们一直试图用“同理心”去对待病人,并且自我感觉做的也还不错,不过真正事情关系到自己的时候,还是会不那么淡然。从一开始的推测“幼儿急疹”,到途中看到体温怎么也控制不好,爸爸和奶奶给我的各种焦虑叠加,我无数次的怀疑过自己的判断。好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有同事的支持,以及检查结果的预判,才让我顶住了压力,没有再跑到医院进行所谓的“输液,用消炎药…”等等。

发热是婴儿和儿童门诊就诊的常见症状。一项研究显示,儿童疾病门诊就诊的原因中,1/3是因为发热。对于病史和体格检查不能提供明确发热来源的,称之为无确定感染源的发热(fever without a source, FWS)。在B型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问世之前,随着体温升高,出现菌血症的几率增加。不过对于现在的儿童来说就比较幸福啦。Hib包含于五联或者四联疫苗中,多为常规接种。这两种疫苗问世以后,没有再有文献表明二者之间相关性。不过对于FWS,需要评估隐匿感染源,如泌尿系感染。

幼儿急疹的高发年龄为7-13个月,90%在2岁以内,全年可发病。像毛毛这种接近14个月,冬季都即将过去的时候发病,虽不是最典型,但也基本符合。频繁的发热无相关伴随症状,首先需要考虑的两种疾病,幼儿急疹和流感。到医院检查流感阴性,血象还是典型病毒感染的血象,所以就更趋向于幼儿急疹,或者普通的病毒感染了。

整个过程最让我放心的一点,还是“精神状态佳”。一向闹腾的小家伙,体温降下来后基本还维持了原先的状态。即使在发烧的时候,也没有特别的烦躁,吃药也还算配合,所以也不需要考虑其他的给药途径(譬如静脉、肛塞等)。饮食方面,虽然吃饭稍微差一点,但是能喝奶,尤其烧起来的时候,更是自己拿起水杯咕咚咕咚的灌。发烧到后期的时候,大便次数略有增多,有时是原来的形态,有时略稀,导致我还怀疑过是不是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不过大便只是偶尔略稀,没有酸臭味,吃饭不吐。而且病毒感染也可以出现一定程度的腹泻,所以我也就安心了。

虽然我们常常说幼儿急疹的典型特征为热退疹出,不过在刚刚出疹的时候,还是伴随一定程度的低热。直到疹子全部发出来的时候,体温才完全恢复正常。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新手父母们也不用着急。重点是“精神状态佳”,那就还有观察的余地。

关于发烧的时候给一种退烧药还是交替/联合使用退烧药的问题,目前一般认为能够一种退烧药控制的,就不要交替/联合使用。碰上毛毛的这种情况,到了后期退烧效果差,不到两三个小时就又烧了起来,为了避免体温过高出现热性惊厥,而选择了交替使用退热药,以控制体温。但是一轮交替使用退烧药过后,反复使用并没有明显效果。短期内(1周)频繁交替使用退烧药,对于没有肝肾基础性疾病史的小朋友来讲,不会有任何的副作用,(这里要提醒各位,原则上我们尽量只用一种退热药,两种药同时使用可能会有出错的概率,而造成过量用药的风险,所以如果两种药交替用的话,一定要做好记录,别相信自己脑子能记住)。

关于物理降温的问题,最近也是争论颇多。目前的观点比较支持的是,以孩子感觉舒适为宜。体温上升期,用毛巾泡稍微热一点的水擦拭手脚,或者血流丰富的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或者把头发打湿都是不错的方法。头枕冰袋降温主要为防止头部过热,体温下降的时候应及时撤掉。

写到最后,再看一眼这几天娃的密密麻麻的退烧药记录单,还是会有点心理发怵。(儿科医生何瑞娟)

医生介绍

何瑞娟:医学硕士

何瑞娟医生毕业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第一临床医院,获医学学士学位,后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一临床医学院获得儿科学专业硕士学位。何医生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完成实习医师培训,轮转于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等科室。随后,她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病房工作两年,轮转了儿科呼吸、肾脏、神经、心血管、PICU等病房,后调至儿科门、急诊及肠道诊室工作。此外,她还在《中华儿科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文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