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投身“核医”精益求精 患者至上彰显人文
——记“江苏医师奖”获得者、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王跃涛

发布时间: 2018-07-26 10:56:47   |  来源: 健康报   |  责任编辑: 张丰

 

王扬摄

王跃涛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技第二党支部书记。现担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全国常委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常委、江苏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心血管影像学组委员、《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编委,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是国内知名的核医学专家、著名的核心脏病学专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江苏省重大科技计划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中华系列等论文60多篇,获市科技进步奖、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二等奖10项,培养研究生13人。

以身作则,投身“核医”促发展

从事核医学工作20余年来,王跃涛在同位素治疗甲状腺相关疾病、PET/CT对肿瘤的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价以及核素心肌显像对冠心病诊断、危险分层和治疗决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并努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积极为患者排忧解难。工作中他冲在一线,处处起表率作用。在他的带动下,科室工作人员树立了正确的核技术临床应用观念,积极主动服务于患者。为了让临床医生更多地知道核医学的作用,他主动与临床科室联系,多次到临床科室交流核医学的临床应用。从2011年引进常州第一台PET-CT,他带领的团队在短短几年内使核医学科从默默无闻的小科室发展为学科规模、综合实力处于国内先进、省内前列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市医学重点学科,2016年PET/CT检查数量位居全省前三,2017年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的全国20家核医学专业骨干师资培训基地之一。

精益求精,创新开展新技术

每个做PET/CT检查的患者有近千幅PET和CT图像,面对如此大的图像信息,他总是提醒自己和团队的同伴,“是不是肿瘤、肿瘤有无转移直接关系到治疗决策,我们一定要慎之又慎,一定要给出一个尽可能准确的答案”。有一位30多岁的年轻女性,体检中发现一项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指标超高,临床医生高度怀疑消化道肿瘤,超声、CT检查以及胃镜、肠镜检查均未发现异常,PET/CT检查消化道、肺、乳腺等部位也未见异常。王跃涛和他的同事重新进行图像分析,终于,他在PET影像中发现受检者的甲状腺右侧的“灯”点亮了,“说明这一区域代谢轻度增高,结合癌胚抗原这个指标和肿大的颈部淋巴进一步判断,可能是甲状腺髓样癌伴淋巴结转移”。准确的判断为患者后续的治疗指明了方向,患者手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了他的判断正确。

多年来,王跃涛和他的团队一直坚守“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核医学诊疗水平获得了临床的肯定和信任。创新是医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坚持医教研全面发展的理念。他在国内和省内开展新技术多项,为破解核素心肌显像对冠心病多支病变诊断存在假阴性的难题贡献了力量。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核素心肌显像结合冠状动脉钙化积分诊断冠心病,发现这种多模态影像技术可以纠正核素心肌显像对冠心病多支病变的漏诊,提高了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

人文关怀,患者至上显温情

王跃涛认为,在技术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来核医学科检查的患者很多是可疑肿瘤或已确诊的肿瘤患者,常常伴有一定的恐惧和焦虑。他要求他的同事和学生,在做检查之前与病人充分沟通。这是他从医几十年一直坚持的习惯,因为“通过交流可以消除或减少患者的焦虑等情绪,更好地配合核医学检查;此外,只有在与患者的交谈和倾听中,才能站在患者的立场上换位思考,理解患者;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沟通能全面了解病人病情,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进而真正帮他们解决问题”。这半个小时的沟通,绝不仅仅是看病的一个环节,更是医生的温情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尽管每天来核医学科诊疗的病人很多,但科室秩序井然、气氛温馨,这种人文关怀起到了重要作用。多年来,王跃涛和他的团队始终以“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为中心,赢得了患者和患者家属的一致好评。(通讯员项守奎 记者程守勤)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