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馆藏明永乐时期陶瓷欣赏(二)
发布时间: 2018-07-25 16:13:21 | 来源: 人民网 | 责任编辑: 张丰
青花花卉锦纹双耳扁瓶
青花花卉锦纹双耳扁瓶瓶底
青花花卉锦纹双耳扁瓶,明永乐,高24.3cm,口径3.5cm,足径7.4cm。
瓶蒜头口,束颈,圆形扁腹。口肩连以对称的如意耳,腹两侧正中各凸饰一乳钉纹,璧形底足,无款识。瓶口边绘如意纹,腹部纹饰以六角星开光向四周伸展构成六边形锦式开光,开光内绘折枝花、缠枝花、朵花、团花、江崖海水等纹饰,足边绘朵梅纹一周。
此瓶造型仿自阿拉伯铜器,纹饰的题材与布局都具有西亚风格。
青花菊瓣纹碗
青花菊瓣纹碗内心
青花菊瓣纹碗碗底
青花菊瓣纹碗,明永乐,高10.3cm,口径21.2cm,足径7.6cm。清宫旧藏。
碗敞口,瘦底,为鸡心碗。通体青花纹饰。碗心双圈内饰折枝枇杷纹,内壁饰缠枝花纹,内口饰海水纹。外口饰回纹,外壁饰菊瓣纹,纹饰间隔以青花线。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碗外壁以花瓣纹装饰是明永乐、宣德时典型的风格特征,花瓣纹通常作为主体纹饰与其它花纹配合。此碗外壁以32枚菊花瓣为饰,花瓣细长呈放射状排列。这些花瓣从足上直接伸展到外口沿下,布满整个腹壁,花瓣细长,排列有序。此器青花色调艳丽并有晕散,纹饰规矩而不失明快。
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
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明永乐,高38.5cm,口径9cm,足径23.5cm。清宫旧藏。
烛台为八方式,分上下两层。上下均为束腰八方形,底内中空。上层台座由上到下分别描绘蕉叶纹、回纹、变形莲瓣纹。两层台座之间的支柱饰有锦纹及缠枝花纹。下层台座座面为海水江崖纹,边沿饰莲瓣纹一周,外壁八面绘八组各式缠枝花卉。青花色泽浓艳,有晕散感,局部有“铁锈疤”。白釉肥厚莹澈,底无釉。
早在三国两晋时代,瓷烛台即在中国出现,如三国时的羊形烛台、两晋的骑兽人烛台等,南北朝时盛行莲花状烛台,隋唐时的烛台底座多刻划精美的花纹,明代则盛行八方烛台。此八方烛台绘制纹饰所用的青料为进口钴料,即所谓的“苏泥勃青”(或“苏麻离青”)。此烛台的造型系模仿西亚地区清真寺的铜烛台烧制而成。铜质烛台在古代埃及和叙利亚地区十分流行。
甜白釉僧帽壶
甜白釉僧帽壶壶底
甜白釉僧帽壶,明永乐,高19.7cm,通流长16.7cm,足径7.5cm。
壶因口部形似僧人之帽而俗称“僧帽壶”。阔颈,鼓腹,瘦底,圈足。壶身一侧口边至颈部置宽带形曲柄,相对的另一侧出鸭嘴状流槽。通体施甜白釉,无款识。
此壶造型端庄秀丽,釉面恬静莹润,釉色白如凝脂,优美的器形配以甜美的釉色,相得益彰。
此壶式借鉴于藏传佛教使用的金属质器皿,瓷制品始见于元代的青白釉瓷。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汉藏文化交流频繁,景德镇御器厂曾大量烧造僧帽壶,其中以白釉和红釉制品最为名贵。清代康熙朝曾仿烧永乐和宣德时的白釉、红釉僧帽壶。
青花双耳葫芦式扁瓶
青花双耳葫芦式扁瓶,明永乐,高25.2cm,口径3.3cm,足径6cm。
瓶葫芦式,收口,束颈,圆形扁腹,浅圈足。中部两节葫芦间有如意形双耳。瓶上部饰缠枝花纹,下腹部两面各绘轮花一朵,周围环绕花叶纹一周。无款识。
明永乐青花呈色浓艳,可见结晶斑。此瓶应是受西亚器物风格的影响而烧制的。
青花缠枝花纹折沿盆
青花缠枝花纹折沿盆底部
青花缠枝花纹折沿盆,明永乐,高13.9cm,口径31.6cm,底径21.5cm。
盆折沿,腹垂直,平底露胎。里外青花装饰。盆里沿绘缠枝花一周,内壁绘缠枝花7朵,盆底绘回纹一周,回纹内绘八瓣团花,花瓣呈变形蕉叶纹,纹内又绘暗八仙。盆外沿绘折枝花卉8朵,外壁绘缠枝花卉7朵,底边绘变形朵花纹一周。外底素胎无釉。无款识。
此盆青花呈色浓艳,有晕散现象,为苏泥勃青料所致。纹饰繁复生动,层次分明,是永乐时期受西亚国家金银器的影响而创烧的一种新器型。
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
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高9.9cm,口径15.8cm,足径4.2cm。
碗撇口,弧腹,高圈足微外撇。碗外壁及足满施鲜艳的宝石红釉,内壁为白釉,有暗云龙纹装饰。碗心暗刻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款。
此碗造型秀美,鲜红釉纯净无瑕,亮丽匀净,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唯一带有永乐官窑年款的红釉器。
高足碗盛于元代,又称靶杯,在明代初年亦十分流行。永乐红釉高足碗弥足珍贵,最负盛名。
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
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高28.5cm,口径4.8cm,足径11.3cm。
瓶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宽圈足。通体青花装饰。肩部绘变形莲瓣纹,纹内绘朵花。瓶身绘折枝花果,大小各3枝,分别为石榴、枇杷、樱桃、葡萄、荔枝,近足处绘上仰蕉叶纹一周,素底无釉。此瓶是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宫廷用器,这种梅瓶的传世完整器物不多,十分名贵。
此梅瓶胎质洁白,做工精细,青花画工娴熟。永乐时期使用的青花钴料是一种称为“苏麻离青”的进口料,含铁量较高,呈色浓重青翠,往往出现铁锈斑疵。此瓶的青花钴料即典型的进口料,在白胎的映衬下,罩于釉下的青花青翠浓艳,花果上布满褐色的铁结晶斑点,有如一幅传统的水墨画,晕散自然。
清雍正、乾隆时官窑曾仿造此梅瓶,造型、釉色较接近原物,唯青花的铁结晶斑点过于均匀、细洁,与永乐青花自然晕散的风格有别。
青花压手杯(花心)
青花压手杯(花心)杯心
青花压手杯(花心)杯底
青花压手杯(花心),明永乐,高4.9cm,口径9.2cm,足径3.9cm。
杯体如小碗状,口微撇,折腰,丰底,圈足。内外均绘青花纹饰。杯心有葵花一朵,花心署青花篆体“永乐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绘朵梅,腹部绘缠枝莲纹。
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青花色调深翠。
压手杯的特点为胎体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沉重压手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是明代瓷器中能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一种实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明人谷应泰撰《博物要览》一书中特别提到了这种杯:“若我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篆书,细若米粒,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有双狮绣球内书年款和花心内书年款的永乐青花压手杯。另有杯心为鸳鸯卧莲图案者,系明万历时期仿制。此种品质精良且带有永乐年款的压手杯,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仅故宫博物院收藏有4件。
青花折枝月季纹碗
青花折枝月季纹碗内心
青花折枝月季纹碗,明永乐,高5.9cm,口径11.1cm,足径4.6cm。清宫旧藏。
碗撇口,弧壁,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碗心双圈内饰勾莲纹,里口沿饰忍冬纹,外壁饰折枝山茶花纹。纹饰简洁、清新而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