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潜移默化的成长

发布时间: 2018-07-18 10:59:13   |  来源: 中国网健康   |  责任编辑: 张丰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从小到大是成长,从弱到强是成长,从啥也不懂到深谙世事也是成长。

人类作为目前地球已知的最高级动物,最渴望成长,也为成长设立了很多标准,如成人礼,如婚配,如拥有权势等等。

心智的成熟是成长的标志

事实上,看一个人是不是成长了,核心应该是看其心智是否成熟,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否端正。

心智的成熟,有几条判定标准。首要的一条,就是分得清善恶美丑,懂得国事家事个人事谁大谁小谁轻谁重。说白了,就是能够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更重的人,才是一个心智成熟的人。

心智的成熟,必须是充满理性和智慧。遇事遇难遇险毛手毛脚、失去理智,可能会以偏概全,导致问题走向反面,走向极端,变得更加复杂。一个心智成熟的人,肯定不会自乱阵脚。

心智的成熟,体现在包容为他。为他人多着想,考虑问题更客观、更全面、更长久,把世界和别人想得美好一些,一方面会少去很多烦恼,一方面会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心智的成熟,意味着一个人核心思想、核心认知的成长。需要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毅力与精神。

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

成长的路千万条,接受困难与波折的考验,是非常重要的一条。

大海没有波浪不叫大海。万事如意,只是美好的祝福与期盼而矣。世上没有百分之百的顺风顺水,面对困难与波折,我们要从中看到希望与光明的前景,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

面对困难与波折,意志要坚定。农药六六六粉很毒,现在来看后患很大,但当时发明者经历过六六五次失败。诺贝尔奖的发明者发明炸药时,自己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正是有着坚定的意志,也才有了《七根火柴》《金色的鱼钩》等美文。

面对困难与波折,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那些勇士们,面对桥对面的机关枪、碉堡,面对后面的追兵,横下一条心,终于趟开了血路。

面对困难和波折,要善于思考和总结,从中吸取养分,发现生机。遇到困难和波折就被吓到,就打退堂鼓,困难和波折就始终存在。万事万物都有头绪,聪明的缫丝工,如何寻找蚕宝宝吐出的丝头,将密织的茧壳放在水中搅拌几圈,结果就发现了蛛丝马迹,长长的丝线,被缕出来,凉干后做成了真丝制品。现实的困难和波折中,不缺这样的头绪。

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波折如海水,呛上一口就知咸味。面对困难与波折,寻找出规律与突破口,就走向成功的彼岸。

挑起自己应挑的担子

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家长,常道自己的孩子不懂事。这里的不懂事,既有不明白事理,也有不成熟的意思。归结起来,就是说自己的孩子还挑不起自己应该挑的担子。

人生的成熟成长,实际上是一个懂事、扛事、主事的过程,也是自我加压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很漫长,直到生命的终结,甚至死亡之后仍背负着某种责任与使命。

所谓懂事,是一个人特别是约定成俗的长大之后,能分得清子丑寅卯,五阴六阳,能认识到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知道为党为国为民为家为他人分担一些责任,履行一些义务。对某些人和事,有明确和清晰的判断标准。

而扛事,就是遇到难题或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时,敢于直面与担当,不回避,不逃避,不躲避,主动去挑战与应战,将矛盾、风险、危机、难题,一个个解决掉,化解掉,纠正和推动一些偏离了航线的行动,回归到正常的轨道。

而主事,则是挑起责任担子的最重一环,是一个人最成熟和进入成长最高境界的标志。能够主事的人,往往是具有大智慧大定力的人,也望具有大格局的人。能够主事的人,不一定是七老八十的人,二三十岁、三五十岁,甚至十二三岁,都可能主事。主事的人,往往大事不糊涂。能主事的人,于家于国,往往是敢于拍板定案,在旁人思路不很清楚之时,其始终保持清醒,一举看清事物的核心与本质,预料出其发生发展的方向,然后迅即作出判断与决策。

从懂事到扛事到主事,由主事到扛事到懂事,既显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思维层次,也必然渗透在其日常言谈举止之中。

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国家,我们每个家庭,确实迫切需要挑担的人。

一步一步的向前

成长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人一生都在成长。

老家有句俗话,叫不怕慢只怕站。意思是只要不停下来,总有到达标和目的地的希望。

一步一步的向前,成长需要不停地学习。小时候,校园中,我们向大人学,向老师学,向书本学,参加工作后,我们向实践学,向领导学,向身边同事学,向社会学。学以致用,形成了自己的三观,有了自我的发展。

一步一步的向前,离不开大家和自我的鼓励与鞭策。遇到问题和矛盾,出了小差错时,不要妄自菲薄,取得点滴成绩和进步时,不要沾沾自喜。要学会自省自重自警自励。

岁月好比磨刀石,宝剑越磨越锋利。我们要在不断的磨砺中成长。吃一堑长一智,打一仗进一步。

成长路漫漫,鲜花总与荆棘相伴。坚定朝前走,未来满是光明灿烂。(特约撰稿人 王开斌)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