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唐音鼓韵”背后的故事——马良骥先生一生保护文物纪事

发布时间: 2018-07-09 16:53:21   |  来源: 光明网   |  责任编辑: 张丰

 

近日,“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唐音鼓韵—西安鼓乐专题展”在国家大剧院艺术沙龙展厅落下帷幕。本次展览展示和介绍了西安鼓乐的千年历史风貌、珍贵的传统谱乐实物遗存,集纳了著名艺师和专家的研究成果,尤其三十余件造型优雅、体系完善的古乐器,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古乐器直到2017年才从尘封的历史中走来-----而抢救这些道教文物的,竟是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阿訇马良骥先生。这次展览,生动地再现了马良骥老人一生爱国、爱教、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风范。

一场历史上的紧急救援

据西安道教协会副会长黃世真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代鼓乐大师城隍庙道长安来绪抱病还乡,他毕生挚爱的鼓乐器、乐谱眼看将毁于一旦。在这危急时刻,安来绪道长想到了好友马良骥阿訇。他对马良骥的智慧和品格向来佩服,深知他是一个对传统文化瑰宝视若生命的人,是保存这批珍宝的不二之选。据当时与马良骥一起工作的马健雄老人回忆,安来绪亲自找到了马良骥,恳请他伸出援手。

“马阿訇毅然决定把这批乐器保护起来,虽历经多次磨难,却成功地完整珍藏至今。”今年71岁的马健雄老人动情的说,“他是我这一生中最敬重的人”。马健雄回忆,这批乐器被连夜送到了清真大寺,阿訇亲自选了一个全寺之中最不起眼却又最安全的地方藏了起来。这一藏,就是五十多年。

2017年,马良骥已经疾病缠身多年,但他一直惦记着这批珍贵文物。他在回忆录里说:“只有使其回到本应置放的地方,方能彰显它们的真实价值。”

他安排儿子马建春,清真大寺寺管会主任马宝轩及侄女马迎对这批文物进行了精心整理。2017年9月27日,在陕西省政府相关部门的见证下,老人将这批乐器捐还。

“这些物品大多数是道教城隍庙的鼓乐乐器和乐谱,是城隍庙鼓乐传承的历史见证。城隍庙鼓乐作为西安鼓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西安鼓乐传承有人,文脉续接,令人欣慰。” 黃世真说。

“只要是珍贵文物,都要尽力抢救”

马良骥出生于1931年,祖籍安康,其父马传真为西安南城清真寺的阿訇,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第11代传人,一生都致力于‘经书并重’的教育。马良骥是长子,从小便跟随父亲学习阿拉伯语和《古兰经》。新中国成立后,进入西安市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学习班学习。1948年,进入化觉巷清真大寺,1960年起任大寺阿訇。曾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省、市政协常委、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西安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等职。

马良骥带领坊民对化觉巷清真寺进行了大修和完善,大寺在一九八八年从陕西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回忆录中,老人说,“在对待文物保护上,我的出发点很简单,只要是珍贵文物,都要尽力抢救,不论此文物与清真寺和伊斯兰教有无关系都要保护。它们都是国家的财富,只要能得到保护,就是给国家和人类做了贡献。”化觉巷清真大寺珍藏保护了许多文物。其中月碑和日晷是天文学方面的罕见文物。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陈久金认为“这种较系统的求解天体运动的几何示意图,在中国还是第一次发现”。举世仅有的古画《麦加图》是世界上唯一一幅古人凭想象、用汉唐建筑风格描绘的麦加圣地图和阿拉伯世界的地图。马良骥还多次抢救过濒危文物—如创建军械局记碑、渭南乡试碑、天主教洗礼盆、西安旧城砖雕等。

“对音乐的传承影响不可估量”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贾嫚认为,这是目前同类乐器中保存时间最长,最精美,套数最全的古乐器。“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贾嫚说,“鼓乐器以明清风格为主,上承商周古韵、盛唐之音,下启民间新响,反映了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人文活动和民俗艺术。在规制、形式和乐音流变方面,对当代民乐、戏剧的影响不可估量”。

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特别需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马良骥老人以其文化义举,践行了这一历史使命。

捐赠仪式后不到六个月,老人去世。西安回坊以万人空巷、泪飞如雨见证了这位德高望重的传奇老人的归真。“伯伯生前经常教导我们,‘中国穆斯林就要热爱祖国和传统文化,国家越来越好,穆斯林越来越幸福,我们要念知感!’今天如果伯伯能看,他一定会再次给我们讲:知感。”在国家大剧院中展览这批文物时,马良骥的侄女马迎感慨地说。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