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医患共同决策在路上

发布时间: 2018-07-02 14:40:32   |  来源: 中国网健康   |  责任编辑: 张丰

 

不久前,一位媒体工作的小师弟来电“求救”因为他将要晋升为父亲。作为大师姐、“过来人”以及医院人,我自然责无旁贷地为他进行了联系专家、安排床位等等一系列的准备。

几次接触下来,我发现这位小师弟面对夫人分娩生产,自己却紧张至极,他先是发扬了记者特别能够刨根问底的职业作风。产前、产中、产后,注意事项、须知等等一一咨询,绝对细致入微,甚至比其夫人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当原本想象中的顺产急需改为剖宫产时,最初几分钟,他也想许多男士一样六神无主,手足无措。但是,好在产科的专家不厌其烦,将继续等待顺产可能导致产妇危及生命、孩子宫内窒息等等一一说明,又将剖宫产的必要、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一一讲明。好在这位师弟提前恶补了许多怀孕生产的常识。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师弟弄懂弄通了手术的指征等等的技术问题,做通了双方家长的工作,说服了夫人,迅速与医生达成了剖宫产的共识。术后,手术专家深出了一口气:“好悬呀,幸亏家属是明白人及时决定、及时签字……。”闻此,这位跑医疗线的记者朋友感谢万分、感慨万千且脑洞大开:我真正经历了一次成功的“医患共同决策”。

见证于此,我也不免体味深刻:医患双方要真正共同决策,就是要将学界名家钟南山教授归纳的“技术层面沟通的医学人文”做好,医生责无旁贷,患者和家属更是有许多功课要补。

据报载:2015年6月17日,钟南山教授等医界翘楚召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专家会诊,为国内医学界探讨的新名词——医患共同决策。

医患共同决策(share decision making),是指医生跟患者共同参与,双方对治疗的各种结局进行充分讨论,最后得出相互都能够接受的、适合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过程。对于这个舶来品,国人的确有一个思想和行为认知、改造的过程。

自古以来,国人称医生为大夫、先生,对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一向诺诺称是,谨遵医嘱。就是当下,在很多人看来,医疗服务有别于其他一般的服务,不仅专业技术性强,而且事关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在医患关系中,医生享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生也享有绝对的决策权。这种认知听起来无可厚非。

但我们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疾病是医生和患者面临的共同“敌人”,倘若患者一方在配合、支持上不给力,势必会影响整体的战斗力。医患共同决策、双方相互配合,无疑有利于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和理解,增进医生对患者和病请的了解,更有利于对付疾病这个共同的“敌人”。

从另一个角度讲,近年来发生的医疗纠纷中,与患者缺少充分的沟通和交流的原因占很大比例,其中不乏“家长式”的决策所造成的恶果。由此可见,医患共同决策,已经成了我们医疗工作中一个短板,而它卓有成效的推广、实施,或许会成为破解医患矛盾的一剂良方。

医患共同决策,国外有成功经验,国内有迫切需要。但对医患双方而言,都有极大的考验和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医疗体制与服务模式,患多医少的供求格局,流水线式的诊疗模式,医院和医生如何能够突破重围、轻装上阵?医学常识缺乏,死亡观偏离,就医理念相对滞后,患者和家属如何能够提升自我、跟上步伐?

“医患共同决策”还需要走很长的路,还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特约撰稿人 王淑芳)

作者简介

王淑芳,1990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省委党校经济管理在职研究生学历,正编审(正高),中国网健康频道特约撰稿人。

曾在张家口市电视台做记者编辑。2002年至今任河北省人民医院宣传处处长,医院新闻发言人,院刊执行副总编。策划、主编医院多部大型专题片、大型画册、微电影、院史馆建设等。策划、主持大型文艺、文化等活动,新闻发布会等。发表医院管理、文化建设、医学人文等论文50余篇,独著、第一副主编、责任编辑图书22本。在20多种国家、省、市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千余篇。制作的新闻专题片,编辑的图书,撰写的新闻报道、论文、随笔、评论,制作的微电影等获得不同奖项。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