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故宫馆藏北宋陶瓷欣赏(五)

发布时间: 2018-06-21 14:27:44   |  来源: 人民网   |  责任编辑: 张丰

 

钧窑天蓝釉碗

钧窑天蓝釉碗俯视

钧窑天蓝釉碗底部

钧窑天蓝釉碗,北宋,高7.9cm,口径18.9cm,足径5.7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及圈足内均施天蓝色釉,足底无釉。

此碗圈足处不施釉,露出胎色呈黄铜色。清代乾隆皇帝御制诗《题钧窑碗》,其中有“围匡底用以铜锁,口足原看似铁坚”句,描述的正是这种似铜铁色的圈足。

钧窑月白釉紫红斑碗

钧窑月白釉紫红斑碗俯视

钧窑月白釉紫红斑碗底部

钧窑月白釉紫红斑碗,北宋,高4.5cm,口径13.1cm,足径4cm。

碗敛口,外口沿下有一周突棱,弧壁,痩底,圈足。足部露胎无釉,通体月白釉紫红斑装饰。造型古朴端庄。

宋代钧釉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较深的称为天蓝,较淡的称为天青,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釉。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耳葫芦瓶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耳葫芦瓶底部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耳葫芦瓶,北宋—金,高15.8cm,口径2.8cm,足径5cm。

瓶呈葫芦形。小口,束颈,圆腹,圈足,颈置双环耳。通体施天蓝色釉,颈肩处饰数条淡紫红色斑块。

此瓶胎体厚重,胎质坚致,釉质莹润。釉面所饰流淌状的斑块似天际的晚霞,颇为绚丽。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俯视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底部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北宋—金,高8.5cm,口径14cm,足径4.4cm。

碗敛口,深弧腹,圈足。胎呈褐色,质地坚致。里、外施天蓝色釉,上有紫红斑,匀净光润。

钧窑始烧于北宋,金、元时期延续烧造。其技术特征是在釉里掺有铜的氧化物,用还原焰烧出绚丽多彩的窑变釉。钧釉主要特点是通体蓝色与彩霞般的紫红釉相互错综掩映,釉层肥厚润泽。钧窑系瓷器的烧造地点很广,河南的禹县、郏县、登封、新安、汤阴、安阳,以及河北的磁县等都有烧造。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三足炉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三足炉底部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三足炉,北宋—金,高6.8cm,口径7.4cm,足距3cm。

炉敞口,折沿,短颈,鼓腹,平底下承以三个乳足。里、外施月白色釉,外壁饰大片的紫红色斑块,颇似天边的灿烂云霞,给人以无尽的美感。

钧窑月白釉梅瓶

钧窑月白釉梅瓶,北宋,高29cm,口径4.8cm,足径7.5cm。

瓶唇口,短颈,溜肩,弧腹,腹下渐敛,圈足。通体施月白色釉,近足处无釉。

梅瓶为盛酒用具。陶瓷梅瓶始见于唐代,宋代以后开始流行。此件梅瓶形态饱满,釉厚而润泽,堪称宋代钧窑瓷器中的精品。

梅瓶的式样在《饮流斋说瓷》中有专门描述:“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钧窑天蓝釉盏托

钧窑天蓝釉盏托俯视

钧窑天蓝釉盏托底部

钧窑天蓝釉盏托,北宋,高5.6cm,口径5.9cm,底径4cm。

盏与托连烧,圆口,中部出托沿,圈足中空。通体施天蓝色釉。

盏托又称茶托子,为古人品茗用具,以防手持茶盏烫手,最早见于唐代。据唐代《资暇集》记载:“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烫指,以碟子乘之……人人为便。”其后开始不断出现各种材质与形状的盏托。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托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托俯视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托底部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托,北宋,高5cm,口横17.4cm,口纵13.8cm。

花盆托整体呈四瓣海棠式。敞口,折沿,口沿起边,浅腹,底下承以四个云头形足。外施玫瑰紫色釉,里施月白色釉,口沿及足边均釉呈酱色。此件花盆托的釉层比其它的官钧窑产品稍薄。外底有一周支烧钉痕,并刻有数目字“八”,表明这件器物为同套器物中较小者。

此器利用器形和釉色的变化,使得原本单一的造型显得多姿多彩,体现了钧窑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此件海棠式花盆托应与刻有相同数目字的海棠式花盆配套使用。

钧窑里天蓝外玫瑰紫釉折腰盘

钧窑里天蓝外玫瑰紫釉折腰盘俯视

钧窑里天蓝外玫瑰紫釉折腰盘底部

钧窑里天蓝外玫瑰紫釉折腰盘,北宋,高3.6cm,口径17.6cm,足径6.4cm。

盘撇口,浅弧腹,折腰,圈足。里施天蓝色釉,口沿及器外施玫瑰紫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纹”。

此盘釉层肥厚,釉色光亮绚丽,造型别致,做工考究,属于民间钧窑烧造的器皿。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