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新语)
发布时间: 2018-06-06 16:13:22 | 来源: 人民日报 | 责任编辑: 张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非遗的当代实践,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
近年来,我国的非遗实践日渐活跃。传统节庆重新热闹起来,传统表演艺术与口头文学焕发新的生机,有时代感的传统年画让过年的年味儿更浓,文创设计越来越注重从传统文化汲取营养。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全面实施,富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现代气息的手工艺品成为消费者的钟爱。活力再现的非遗对于弘扬优秀道德价值、培厚社区文化积淀、培育良好民风习俗、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年的非遗保护工作确立了一个重要理念: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是一个文化现象的整体。非遗不只是一件件体现文化传统的产品或作品,它更是可见、可参与的生活。非遗传承是不断融入人们智慧、才艺和创造力的生动实践。很多人喜欢龙泉青瓷,但买个瓷器并不就是买了个非遗。传承人群富有创造力的实践、独特的烧制技艺、人们对龙泉青瓷的审美和欣赏,构成了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整体。精美的瓷器,是精湛技艺和审美意境的结晶。“制作和分享烤馕等面饼的文化”也是非遗的代表性项目。同样,吃个馕也不是吃了个非遗。馕本身不能独立地构成非遗。制作馕的技艺是非遗,邻里亲戚分享馕的习俗是非遗,馕是烤馕技艺的产物,是分享习俗的媒介。保护非遗,不是保护一个个烤出来的馕,而是保护制作和分享烤馕的文化传统。制作和张贴年画,是中国百姓悠久的风俗习惯。保护这一遗产,着力点是保护和弘扬这种大众文化。如果年画与百姓生活渐行渐远,只是成了小众的收藏,虽然还有人在画年画、做年画,也不能说是得到了有效保护。只有重回春节,重回家家户户的生活,才是年画的复兴。
因此,非遗保护工作要着力于保护传承实践、传承能力和传承环境。要尊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尊重其创造性表达权利。只有人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实践,才有非遗的生命力,才有人类文化不断增长的多样性。要支持非遗回归社区,回归生活,让非遗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和传承,成为当下的生活方式。
(作者为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 项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