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 药不贵繁取其功(走近国医大师⑧)
发布时间: 2018-06-05 10:20:35 | 来源: 人民日报 | 责任编辑: 张丰
疑难杂病,治起来最棘手。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认为,疑难病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所在,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发挥中医综合治疗法优势,往往能迎刃而解。
他年近百岁,眼不花,耳不背,行动自如,坚持每周出诊,是我国出诊年龄最大的中医师。他常说:“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力。多看病,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每当临诊,我总觉得诚惶诚恐”
路志正依然记得他初诊的那位患者。
那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大小便不通的患者,病情危重,脉搏微弱。路志正希望通过“温通”,把病人的小便引出来,缓解病情。病人很虚弱,坐起来时,用力过猛,昏迷过去,最终没有得救。这件事,使路志正难过很久。
12岁拜师学医,17岁独立应诊,悬壶济世80年,救治了数以万计的患者。路志正说:“每当临诊,我总觉得诚惶诚恐,生怕一时疏忽而出变故。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病人,是生命,生命大于天!”
“每一位患者,路老都亲自望闻问切,再给我们提问。”路志正的弟子说,“每一个方子,他都反复斟酌,坚持精确、至简的用药原则。”
药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恰中病机。有人拿一张方子给路志正看,上面写得神乎其神,结果一研究发现,配伍乱七八糟。这种方子,被路志正称为“驴马方”——驴马吃了都未必受得了,何况是人?
“治病如御敌,贵在轻便、轻简、轻淡。临证用药如将用兵,不在多,而在独选其能。药不贵繁,量不在大,唯取其功,所谓四两拨千斤。”路志正认为,药量过大、五味杂陈、味厚气雄,则矫枉过正、损伤脾胃。脾胃受损则不能运药,产生不良反应,导致药源性疾病。路志正临证处方用药,一般不超过12味,每味用量不超过12克,常选质轻、味薄、性平和之品。
路志正喜欢当医生,给病人解除痛苦。他认为,中医治病,贵在辨证施治,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不能拘于古方、古法和某一经验方药,临证必须灵活变通。
一见冠心病,有些中医动辄就靠活血化瘀,忽视其他法则。路志正遇到一位心律失常的病人,刚出院就复发了,又来看病。路志正按湿热阻滞胃肠辨证治疗,患者很快就恢复了。“冠心病的发病非独在于心,五脏气化失常,湿、痰、瘀均可引发。”
在他的主持下,“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经验的继承整理研究”课题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二等奖。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对心绞痛显效率为60.3%,总有效率95.3%,心电图显效率为24%,总有效率为49.4%。
“满招损,谦受益;活到老,学到老”
在路志正家里,客厅、卧室随处可见医书、古籍,茶几和床上摆满他正在编纂的文集资料。
黎明即起诵经典,挑灯夜读觅新知。路志正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医,与几十年来学习不辍、精读医典、学用结合大有关系。日间诊病,每每遇到疑难杂症,他就在夜深人静之时阅读大量医案,学习前人治验,并深入研究探索。
一位女患者大小便不通,饮食难进,腹胀难忍,处于极度虚弱状态。晚上读书时,路志正从《本草纲目》中找到了法子,为患者开了相应的药。其后,患者二便通利,病情痊愈。
路志正将“满招损,谦受益”作为座右铭,悬于书斋,表达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如今,他读书兴趣不减,如果晨间不读书、晚间不看报,就会怅然若失。他对中医经典著作中的重要章节烂熟于心,几十年过去,仍能背诵。
为何用功如是?因为中医治病方法众多,有药物、针灸、导引、食疗等方法,药物治疗又有内治、外治之分和有汤、散、丸、膏、丹、酒等多种剂型形式,不同方法的作用形式、起效时间、药效持续时间等均有所不同。路志正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病人。临证应根据患者就诊时的体质状态、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临床表现、生活环境等,灵活应用治疗方法,方能取得显著疗效。
中医学博大精深,入门易,学精难。要做到学用一致,以治愈疑难疾病,这就更难。路志正常感叹:“做到老,学到老。”但他认为,只要树仁爱为怀之心、立济世救人之志,做到勤学、勤思、勤问、勤记、勤用,忌浮躁、浅尝辄止、骄傲自满,就一定能成为学验俱丰的医学大家。
“要夯实中医基础,还要提高文化底蕴”
几十年来,路志正带出的一批批研究生、留学生、进修生、学术继承人,许多都成了学术骨干和高级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
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路志正区别指导:对“西学中”的学生,让其钻研《伤寒论》,结合常见病、多发病,将中医宏观调控与微观检测相结合,探讨一些疑难病的中西医结合之法;对科班出身、在肺病专科有研究的中医学生,路志正要求其再读《赤水玄珠》和《理虚元鉴》,提高其临床辨治能力。
路京华,是路志正的二儿子,从小跟父亲练“童子功”。父亲对他要求很严,让他背诵经典古籍,甚至要比看着念流利。近年来,路京华往返于中日之间,一边跟随父亲出诊、学习父亲的经验、整理父亲的医学论著,一边致力于在海外推广中医药文化。路京华认为,中医药要做大做强,关键要有适宜的环境和土壤。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医生,要具备文史哲基础,不仅得精通医学,还要旁通天文、地理、气象、历法等知识。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人民医院中医石瑞舫,跟随路志正侍诊学习。他感觉,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路志正教导他说:“学中医,得由浅入深慢慢来,学医之功在医外,不但要夯实中医基础,还要提高文化底蕴。”
路志正担任过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5年间积极建言献策,为中医药奔走呼吁:不能用管理西药的标准,而应按照中医药规律,真正做到“药为医用,医知药用”。
2003年,非典肆虐。当时,中医人员没有参与非典防治。时刻关注这一疫情发展的路志正,心急如焚。在国务院举行的中医药防治非典座谈会上,路志正提出:“中医人员应充分参与临床救治工作。”国务院领导听取与会专家的建议,中医进入了防治非典的主战场。
30岁的外孙郑昭瀛,从小跟随路志正学习中医。他对路志正的病案逐个研习,在临床中加以实践。“中医的事,不是一个人、一个家、一个行业的事,而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事。”他说,如今他创办了微信公众号,希望踏上时代的节拍,凝聚更多年轻中医人的力量。
“中西医学,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各有所长。”路志正表示,“在临床中参考现代医学检查数据,是必要的。但是,要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不要被西医病名束缚了自己的思路。”路志正说,这是他行医的心得,也是自己对后辈的期盼。(记者 王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