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第二届中国匠人大会搭建交流融合平台
手艺人如何守好艺

发布时间: 2018-06-01 10:17:15   |  来源: 人民日报   |  责任编辑: 张丰

 

汪海燕(左)在给皮影戏《西厢记》里的角色上色。

5月27日至28日,以“新西安以匠心 为初心”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匠人大会在陕西西安召开。20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各手工艺门类的优秀匠人与各界人士齐聚于此,展示欣赏工匠绝活,探讨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之路。

各具特色的工坊展示匠心初心

在西安大雁塔南边的大唐不夜城中,游客扎堆在一个个临时搭建的工坊前,看得出神。汪氏皮影工坊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为围观的小朋友现场雕刻动画皮影光头强,他的雕刻皮影道具曾出现在张艺谋的电影中;麦草工艺工坊里,陕西渭南一位村民将麦草剪成细细的“牛毛”拼贴在画纸上,一幅牛耕图呼之欲出,在日光下熠熠闪光,他的麦草工艺品已成为陕西“一村一品”特色产品……

各具特色的工坊组成了本届匠人大会的核心活动——“守艺长安—大唐工坊”。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对于工匠精神,《诗经·国风》中这样描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已出土的中央官府烧制的秦代瓦当上,常会发现有一两厘米大小的不起眼的印文,包括编号、机构、工匠名等。难道2000年前匠人的产权意识就已觉醒?

答案并非如此。原来,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在吕不韦的主导下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在产品上刻下己名,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技艺。这种制度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之后的历朝历代,不管工料怎么推陈、工艺如何出新,不管是玉器、青铜器,还是瓷器丝绸,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的初心。

“纵观中外历史,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就会强烈。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工匠精神被标举,是必然结果。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群优秀的人才,需要一个具有匠心的群体。”参会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

传统手艺门类繁多、发展不均

“第一届中国匠人大会在杭州举办,今年定在了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为什么要举办匠人大会?目的是搭建一个不同手艺门类交流融合的平台,解决中国传统手工艺在生存和发展中的难题。”大会承办方之一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普说。

2015年12月,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指导下,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专事中国传统手工艺传承与保护,通过举办民间手工艺展览、论坛、节会,开展民间手工艺理论研究、志愿服务等方式为中国匠人服务。

“中国手艺的门类不计其数,各手艺门类却强弱不均。”赵普说,“像宜兴紫砂壶这种手工艺品,不管哪种价位都是抢手货,而陕西独特的手艺皮影由于各种原因,在传承上就已经出现了问题。”

很多人以为皮影雕刻手艺人的收入高。“我从1961年开始学刻皮影,干了50多年,一个月也就能刻七八个普通皮影。现在很多公司做机制皮影、激光皮影,电脑一天能刻两三百个,一个卖50块钱,纯手工皮影在营利方面根本竞争不过。”汪天稳说,皮影手艺人一个月挣3000多元的工资,现在很多年轻人看不上,也耐不下性子,能把全套传统手艺工序完整做下来的人很少,皮影技艺后继者匮乏。工作室的收入经常不够支付几个徒弟的工资,汪天稳把国家级、省级传承人补贴费用和退休工资都用上了。

“但我就爱干这个,一刻皮影就开心。再说我也不能丢下非遗传承人的责任,皮影戏2000多年的历史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了。”汪天稳说。目前,他的女儿汪海燕是他的主要传承人之一,已被评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各地域发展不均衡是手工艺发展的另一个特点。”赵普说,“并不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一定手艺兴盛,有的地方虽然比较落后,可是它的手工艺行业发展却非常兴盛,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政府支持力度的不同也是原因之一。”

亲近市场才能了解需求、不断创新

华阴皮影、社火脸谱、凤翔年画……这些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随着工业文明的冲击正在日渐远离现代人的生活,中国手工艺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政府、市场、立法,缺一不可。日本1950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1955年建立了‘人间国宝’认定制度,将大师级的艺人、工匠经严格遴选确认后由国家保护并予以雄厚资金的投入,防止手艺的流失。”赵普说。

“其实中国手工艺经历的这个过程很多国家都经历过。‘守’艺人要抱有一种守先待后的心态,守住先人的手艺等待时机。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保护扶持,很庆幸政府已经着手了。”钱文忠说。

比如,本届中国匠人大会上,8位陕西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山、孟树峰、张树珉、李竹玲、汪天稳、邰立平、胡深、李继友被聘请为西安文化顾问。西安市政府还设立了“西安工匠”和“西安十佳工匠之星”两个西安市技能人才最高奖项,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

在政府扶持中寻求市场认可才是手工艺人最终的突围。“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这是赵普用3年时间调研手工艺市场的心得。“交易可以让匠人有尊严地生活下去,手艺人和市场亲密接触才能了解需求,不断创新。如果不尊重市场,我们的匠心就无处安放。如果我们现在做出来的器物不能在当代人生活中有效、有价值地使用,那么传承也会面临挑战。”赵普说。

手艺要创新,交易的方式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拾翠”“东家”“手工客”等手工艺类移动应用不断出现。首饰、茶器、家居、食品……在已经入驻了6100多名匠人的“东家”移动应用上,各类精美物件展示着东方文化之美。

“在本届工匠大会现场,有一位潮州手拉壶匠人,最近2年成交了约3万元的作品,其中90%的销售是在‘东家’上完成。”“东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俞海华说。据了解,2015年10月“东家”刚上线的时候,月交易额只有一两百万元,目前月交易额已近亿元。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已将该中心首个“互联网产业示范点”牌匾授予“东家”,以期更好地探索利用“互联网+手艺”模式传承中国手艺。

“网购、互联网平台的力量不可小觑,而且增长迅速。可以看出,人们对传统手艺是充满感情和信赖的,这是传统手艺人的机会。”赵普说。(记者 张丹华)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