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馆藏宋代瓷器欣赏(四)
发布时间: 2018-05-30 13:57:10 | 来源: 人民网 | 责任编辑: 张丰
定窑白釉印花菊凤纹盘,宋,高4.3cm,口径19.2cm,足径12.7cm。
盘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无釉处镶铜口。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显见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时留下的“泪痕”状垂釉。器里口沿模印回纹一周,内壁模印荷花纹饰,盘心模印双凤菊花图案。外底镌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题诗一首。诗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质韫珠光堪作鉴,纹镂花鸟具传神。
擎来掌上掬明月,题向诗中证旧因。
盛得朱樱千万颗,满盘琥珀为生辉。
后署“孟春御题”。钤“比德”、“朗润”两方章。
此件定窑白瓷盘上刚劲有力的图案线条、层次分明的构图以及以缂丝图案为摹本的凤穿花纹样,均在暖白色釉层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盘在传世宋代定窑器物中虽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杂质,修足也不甚规矩,但从乾隆皇帝题诗之举也足以证明当年定窑器物在宫中受宠的情形。此盘曾一度流出宫外,20世纪50年代由国家文物局购回并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时是商贾云集的商业重镇,这里不但生产瓷器也铸造金银器,同时还是丝织物的集散地。在这种大环境下,定窑工匠们自然会将金银器的模造技法和丝织物的图案与白瓷的烧造技术结合在一起。所以定窑白瓷上的印花装饰,一开始就显得比较成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官窑青釉盏托,宋,高5.7cm,口径8.1cm,足径6.7cm。
盏托敛口,弧形腹,托盘边沿宽大,圈足外撇。内外施满釉,釉色莹润,开有冰裂纹片。
此盏托造型别致,釉面晶莹类玉,为清宫旧藏宋代官窑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盏托是由耳杯承盘发展而来,始制于东晋,南北朝时已较流行,唐代随着江南地区饮茶风俗的盛行,产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盏腹加深,托变高,美观实用。宋代盏托式样繁多,南北瓷窑无不烧制,托口较前显著增高,颇具特色。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唾盂,宋,高7.4cm,口径17.8cm,足径4.6cm。
唾盂上部形状如盘,口内敛,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圆盒底部,浅圈足。通体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无釉。器盘部位刻划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细腻坚硬,釉质,细润光滑,是定窑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见唾盂多为宋代品种,当时南北方各窑普遍烧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致,釉色纯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窑白瓷精品。
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盘,宋,高3.1cm,口径26.7cm,足径18.1cm。
盘折沿,浅腹,浅圈足。通体施白釉,器口无釉,镶铜口。近口沿处刻划卷草纹一周,内底刻划缠枝牡丹纹,其上结两朵牡丹花,花心相对。
此件作品所刻主题花卉枝干矫健,花朵丰满,配在温润晶莹的白色釉面上典雅优美,是定窑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窑烧造白瓷始于唐代,虽然唐代以邢窑白瓷最负盛名,但定窑白瓷精品堪与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们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窑白瓷之所以能够取代邢窑白瓷显赫于天下,一方面是由于它在色调上属于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给人以温润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窑白瓷上运用了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一个新阶段。元代刘祁在《归潜志》一书中曾有”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赞誉。
定窑瓷器的烧造主要采用覆烧法,就是将器皿反扣着焙烧,因此口沿无釉,露出瓷胎,这种现象谓之“芒口”。采用覆烧法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瓷器烧成后,为避免芒口这种缺陷,有时使用金、银、铜等镶嵌器口。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宋,高4.1cm,口径20.2cm,足径7.5cm。
盘呈六瓣葵花式,浅腹,坦底。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
此盘造型优雅、大方,线条富于变化,为哥窑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窑、哥窑和龙泉窑的器物,往往在足部无釉处为黑褐色,即所谓“铁足”。成因是此类器物胎骨含铁量特高,在还原作用较强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现此色。
哥窑青釉贯耳瓶,宋,高11.5cm,口径2.5cm,足径4.2cm。
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口沿两侧对称置贯耳。通体施米黄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铜礼器。口耳相连的曲线增加了口部力度,与扁圆形腹部上下呼应,构成视觉上的均衡,给人以稳重之感。通身细碎开片,静穆、优美。
官窑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边长15.3cm,足边长13.0cm。
花盆呈长方体形,敞口,器口镶铜,直壁,平底中央开有一渗水圆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处呈黑褐色,俗称“铁足”。通体施粉青色釉,釉面开片,开片较大,裂纹遍布器身。
此盆造型规整,釉色青润。
宋代官窑、哥窑和龙泉窑的器物,往往在足部无釉处为黑褐色,即所谓“铁足”。成因是此类器物胎骨含铁量特高,在还原作用较强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现此色。
官窑青釉蒜头瓶,宋,高13.2cm,口径3.2cm,足径5.7cm。
瓶直口,颈部细长,腹部由凹凸的棱线形成似蒜头状的形体,圈足。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片,开片较大且遍布器身。
此瓶釉面肥厚润泽,闪现一种酥油般光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造型上也颇具特色,器身于稳重端庄中以凹凸变化的棱线突出其精巧。
耀州窑青釉刻花菊瓣纹碗,宋,高5.1cm,口径13.2cm,足径4.1cm。
碗敞口,圈足。里外均刻菊瓣纹,碗心印一团花。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黄,足边无釉。
此碗为宋代耀州窑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装饰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团花为中心,放射状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纹,布局舒朗匀称,线条活泼流畅又不失规整,反映出当时艺师们的审美观念,代表了耀州窑瓷器刻花工艺的突出成就。
耀州窑瓷器上的刻花装饰于北宋中期发展成熟,到北宋末期工艺更为精湛。
耀州窑酱釉碗,宋,高4.5cm,口径14cm,足径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近足无釉。素面无纹饰。釉为酱色,釉色较亮。
酱釉瓷器是宋代中期耀州窑瓷器中出现的一个新品种,为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数量较多,仅次于青瓷。酱釉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釉料中氧化铁的总量达5﹪以上。
耀州窑青釉盘口瓶,宋,高19.5cm,口径9.5cm,足径8cm。
瓶盘口,短颈,圆腹,圈足。胎体灰白。里外施青釉,釉色较浅,釉质莹润,釉面开细碎片纹。足边无釉。
此瓶造型浑厚,略呈石榴形,俗称“石榴尊”。
耀州窑瓷器中瓶式很多,瓶体或修长秀丽,或丰满端庄,但像此件石榴式样的瓶却较少见,应为北宋早期产品。这时期耀州青瓷釉面皆玻璃质感强,施釉均匀,大多开有细碎片纹,胎釉结合紧密,没有剥釉现象。品种以日用瓷为主,造型方面与五代耀州窑瓷器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耀州窑青釉刻花莲花纹双耳瓶,宋,高24.5cm,口径5.5cm,足径9cm。
瓶撇口,细颈,鼓腹,圈足。颈两侧对称置龙耳,腹上部凸起弦纹4道,下部阴刻两朵莲花图案。灰白胎。釉色青绿。
此造型的瓶式俗称“玉壶春瓶”。纹饰立体感强,花叶阴阳向背分明,刀锋犀利,线条流畅,别具风格。
耀州窑瓷器多为灰白胎,但多数器物透过青翠的釉层,使人感到的却是洁白、细腻的胎体,仿佛上釉前曾施一层化妆土,此件双耳瓶即为一例。实际上这是由于胎土和釉料在烧成过程中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一层密合层所致,这种现象在河南临汝窑及钧窑产品中也可见到,这是由于它们使用的坩土所含成分相似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