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老手艺期待新传承

发布时间: 2018-05-23 14:29:37   |  来源: 北京晚报   |  责任编辑: 张丰

 

郭立生在为琉璃件上釉。过去工匠自己配釉,釉料中含有铅,现在都是使用成品釉料。

琉璃匾额“三官阁”和“文星高照”烧制于清乾隆年间(1756年),现收藏于乡情村史馆。

烧制琉璃的架板砖被村民用于建房砌墙,从侧面反映出琉璃渠村当年琉璃烧造的繁盛。

利用散落于各家各户的琉璃瓦,村口建起一段矮墙,用来美化环境。

琉璃渠村承担着故宫建筑群的修缮,窑厂的库房中长年备有琉璃构件,以备及时更换。

郭立生现在的工作室使用电窑,一次能烧几十个小件。

门头沟区琉璃渠村的六旬老人萧永旺出身琉璃世家,当年他的父亲为天安门烧制琉璃瓦,如今他的弟弟也在为天安门烧制琉璃瓦。

琉璃渠村自元代开始便是皇家官窑,故宫屋顶金碧辉煌的琉璃瓦都出自这里。颐和园、景山、天坛、北海等古建所使用的琉璃砖瓦和琉璃构件多数是琉璃渠村烧造的,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北京站、民族文化宫等建筑上使用的琉璃制品也都来自琉璃渠。古法烧制琉璃的技艺在这里传承至今,每个老窑工都有一肚子故事——

“1969年,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天安门进行了落架大修。当时有人提出天安门城楼上的琉璃瓦不应该再用龙纹,窑厂接到了一批新纹样,瓦当是向日葵图案,脊兽则是井冈山等革命图案。但一些专家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天安门城楼是故宫建筑群中的一个,应当沿用龙纹图案。双方意见相持不下,最后经有关领导拍板,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脊兽就不必更换了,既然工人们已经将新琉璃瓦烧出来了,也不要浪费,将天安门城楼的琉璃瓦当换成‘向日葵’!”

同样是琉璃烧造技艺的传承人,55岁的郭立生已经是第三代传人。20岁时,郭立生接班进入父亲早年供职的国有琉璃厂,在此后的30多年,他始终没有离开琉璃烧制。郭立生介绍,琉璃渠村大规模烧造琉璃制品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借着扶持农村发展的契机,国有厂的技术人员将技术传授给了有条件的村民,全村半数的村民参与到了琉璃烧造中。”

近年来,由于环保原因,琉璃渠的窑厂陆续关闭,窑也全拆了。作为非遗传承人的郭立生现在借助琉璃渠中小学劳动艺术教育基地的教室建起工作室,面向全市学生普及琉璃知识。学校一名陶瓷专业毕业的老师还拜他为师,学习琉璃烧制。但没了窑厂,没办法制作大件琉璃。“光是喜欢不成,没法烧大件练手艺,一旦断代,这门几百年的技艺就很难恢复了。”

老路是绝对不能再走了,只有用现代技术改革传统工艺,才能走出一条双赢之路。(记者 程功 摄影报道)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