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药材造假凸显源头失守

发布时间: 2018-05-17 10:22:16   |  来源: 健康报   |  责任编辑: 张丰

 

近日,有记者在有药都之称的安徽亳州采访时发现,中药材流通领域存在掺假卖假现象。比如,覆盆子是一味常见的益肾和止血中药,但市场里的药商却往每公斤200多块钱的覆盆子里掺上每公斤四五十块钱甚至几块钱的次品和假货。

药商称,便宜的药一般都是针对药厂。进入药厂的药一般要经过药效检测,出具样品和证明。但据药商称,药厂采购和检测都是由药厂自己的人来进行,自买自查,药监部门只是对某些药品的一些样品进行抽检,样品抽检时,则用合格药材。

不仅掺假,甚至还有完全做假的。有活血、利气和止痛功效的元胡,在一些药商手里就是用山药制成。一些药商还从药厂回收已经提取过药效成分后的药渣,作为药材销售。

201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曾约谈全国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负责人,这17名负责人现场签署“军令状”,全力组织开展中药材市场整治。近些年来,相关部门加大对中药材造假的打击力度,中药材制假售假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从此次记者暗访结果来看,中药材造假并没有完全偃旗息鼓,而且造假手段翻新。

药都掺假卖假现象被媒体曝光,让人看到的是监管的缺失,是源头责任的失守。遏制中药材造假,关键要做好源头治理,要能监管前置,如采取抽查、监督检验和明察暗访等多种方式,来加强监管。食药监等相关部门不能等到媒体曝光后才采取行动,甚至在媒体曝光后还是不见行动。购买掺假中药材的很多是药厂,也暴露了中间监管环节的失守,为此要加强监管力度,对于责任缺失的药监部门严厉问责。药品安全监管,对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每个环节的把关人都要守土有责,这样才能避免监管盲区,从根本上遏制中药材制假售假现象的发生。(戴先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