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监管上线让网红依法而“红”

发布时间: 2018-05-09 14:53:32   |  来源: 中国医药报   |  责任编辑: 张丰

 

在我们这个“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的国度,人们对于吃,不再单纯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近年来,随着网络分享型APP和朋友圈的兴起,很多美食和餐厅借着网络“一炮而红”,他们拼颜值、蹭热点、比口碑、比火爆排队场面,通过“饥饿营销”、大咖点赞的方式刷屏朋友圈,让“吃货”们“种草”。但是这些爆款的网红食品和网红餐厅是不是也有如高颜值一般的食品安全生产状况呢?光鲜的背后,真相并不乐观。

由于不少“网红”店还处于创业初期,属于“一夜爆红”,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尚不成熟,存在较高的食品安全风险。如某网红点心店因为食品中毒事件被责令停业接受调查;某网红面包店使用过期面粉,店内制作环境卫生不佳甚至还用发霉的布装面包;更有一些网红店不仅没有实体店,连营业执照或食品生产许可证都未申请,在自家住宅内就开工经营,通过微博、朋友圈来售卖裱花蛋糕等需经过现场核查卫生状况的高风险食品。

市场的盲目和失控需要政府伸出正义之手予以正向引导。网红食品既然是借助网络走红,监管者就应该顺应时势,延伸自己的监管半径,升级监管手段,借助大数据等先进方式开展执法工作,加强法律责任的落实。比如通过对百度、饿了么、美团等外卖平台的数据分析,筛选出区域内销量排名较高的“网红店”,加强监管频率和力度。在选择重点监管的“网红”时,可着重考量其在各相关投诉平台上的被投诉举报数量、监管许可信息,如门店扩张规模、速度,日常监管执法的结果等,并参考一些网络消费点评网站和APP等网络新媒体的信息,留意“网红”的日常经营状态。目前,上海市已制定了“网红重点监管名单”,选取了区域内开展经营活动的100多个品牌共1000多家门店列入名单,并重点约谈了一些高风险的网红餐饮店。面对“网红”的火爆,监管者只有顺应时代和潮流的变革,主动作为、顺势而为,把互联网食品经营者和推广者纳入日常巡查监管范畴,形成常态化监管机制,才能为消费者构筑起一道食品安全的防火墙。

除了监管者的努力,大众也需告别盲目跟风。对消费者来说,除了关注食品的高颜值、餐厅的火爆程度之外,更应该关注的还是“吃得放心”。相信在理性的市场环境中,我们也能沉淀出很多口碑好店,让品相俱佳的“网红”食品和餐厅在监管者和消费者的共同监督下一直红火下去。(肖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