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明确标准 监测评估 接轨国际
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建设稳步向前

发布时间: 2018-04-19 14:37:47   |  来源: 中国医药报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食品添加剂支撑了食品工业的发展,而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对食品添加剂标准的制订也提出了诸如在国家标准规范、国际标准共识及安全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更高要求。

近日,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CCFA)会议在厦门召开。会议重点研究了食品添加剂法典通用标准,加工助剂、食品添加剂国际编码系统,食品添加剂质量规格标准等问题。

明确添加剂允许生产品类23种

在此次CCFA会议中,参会代表就杜氏盐藻提取物β-胡萝卜素作为着色剂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称,该物质的使用符合健康安全要求。我国目前已将β-胡萝卜素作为食品添加剂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

“食品添加剂推动食品工业的发展。在满足日益增长的食品消费需求的同时,为达到食品保鲜、防腐、抗氧化等功能作用,在食品加工生产环节必须使用食品添加剂,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方式。”中国食品添加剂及配料协会负责人说。据介绍,目前我国取得生产许可证的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共有3000多家。

专家强调,我国一直强化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许可以及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或最大残留量)的监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中明确了食品添加剂允许生产品类23种、2600多个产品。目前我国已公布包括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在内各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224项,基本覆盖了从源头到食品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

风险评估夯实标准制订基础

风险评估可以给食品添加剂标准的制订提供支持。

“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面,我们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理’要求,夯实了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基础。”CCFA会议期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已连续9年实施系统性、持续性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构建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验室网络,累计获得1300万个监测数据和130份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

此外,该中心还建立了国家风险监测数据库、毒物数据库,创建了食品与食源性疾病溯源和关联性分析系统,正逐步建立完善风险评估制度体系,系统开展污染物、微生物等风险评估工作,将为科学制修订相关标准提供科学分析和技术支持。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秘书长Tom Heilandt表示,中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GSFA)具有同样的科学风险分析方法,中国《食品安全法》颁布以来,起草程序变得更加透明。

标准制修订与国际接轨

国际食品标准为食品跨国贸易提供了可能。此次CCFA会议上,与会代表就用作甜味剂和着色剂的食品添加剂条款进行了探讨,并达成部分共识。

Tom Heilandt介绍,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在制订时充分考虑到某些国家科技能力不足的情况,国际食品法典的存在有助于确保贸易公平,促进国际食品贸易。

2007年以来,中国一直是CCFA的主持国,主持讨论通过了涉及303种食品添加剂的4000余项使用标准条款,批准了400余个食品添加剂的质量规格标准,完善了用于食品添加剂管理的食品分类系统及制订了使用原则、食品香料使用原则、加工助剂使用原则等重要法典文件。Tom Heilandt表示,中国对于该会议的主持有助于改善世界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状况。

“中国对国际食品法典工作的广泛参与,带动了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修订水平的提高。”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秘书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提出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订原则,充分采纳国际食品法典关于按照风险分析原则制订食品标准的意见;中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也是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最为接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可确保在达到对中国消费者充分健康保护的前提下,促进食品的国际贸易。(记者 汪斌)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