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云南丽江:“铜锁匠心”和善均:千锤百炼的传承

发布时间: 2018-04-17 13:57:15   |  来源: 新华网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和善均正在制作铜器。新华网潘越摄

几间商铺、几个菜摊、老人们在家门口聊天、小狗在石板路上晒太阳……步入云南丽江白沙古镇,朴实的纳西文化和恬静的纳西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寻着“铛、铛、铛……”的打铜声,记者来到“积善铜艺”第六代传人、丽江最后的打铜匠和善均的纳西铜器店。和善均是纳西族传统制铜工艺传承人,2013年被评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曾经,丽江的铜器是茶马古道上输往外地的大宗商品,又是纳西族姑娘结婚时必备的嫁妆,对于纳西族家庭而言,更以拥有铜器为荣。然而时至今日,丽江只剩下和善均一家还在打铜,传承着纳西族这门传统技艺。

通过烧制让铜焊粉凝固断口。新华网潘越摄

“坚持,不仅是民族责任,也是我们的爱好。”

“当时丽江的生活水平不是很高,可以做的事也不多,除了农活以外只能做一些手工维持生计。”48岁的和善均1986年初中毕业后,跟随父亲和积宽学习祖传铜器制作技艺,开始了制铜生涯,至今已有32个年头。

从冶炼铜矿石时温度火候的掌握,到紫铜、黄铜、青铜、白铜的冶炼技艺,再到器物打制的锤打粗胚、焊接、出色、点冷锤等技艺,经过认真学习,细心体会, 20岁出头的和善均就掌握了纳西族传统制铜工艺的全过程,并能够独立打制火锅、茶壶、铜锁、香炉、雕花火盆、铜鼎、浮雕铜盘等一百多种器形。

校准小碗底座是否平整。新华网潘越摄

1987-1993年,是丽江手工艺市场比较好的几年,但到了1993年后,铝、不锈钢等产品大量冲击丽江市场,“对于做手工活的人来说影响很大,一年下来我们父子俩最多卖10多个铜器,赚到1000元左右,这种状况让我们的生活很有压力。”

“在最困难的时期,身边的亲戚朋友劝我们放弃,但父亲说,纳西族制铜工艺有1000多年的历史,不可能就这么消失,你一定要相信,到了一定时间它肯定会好起来。”父亲教导和善均要有担当、有责任也要有自信,“所以我们做农活补贴生活,坚持了下来,因为这是民族责任,也是我们的爱好。”

1998年以后,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兴起,不少国内外游客来到丽江旅游,他们看到传统手工艺铜制器皿都很喜欢。“如今,别看白沙街上游客不多,但质量都比较高,一年当中遇到10个懂手工艺的游客就够了,口口相传,做的技艺精湛生意也越来越好。”

将被烧得乌黑的铜碗涂满泥浆上色。新华网潘越摄

“我制作出来的每一件器皿,都像我的孩子。”

“我很幸运,学习制铜后每时每刻都很快乐。很多人认为我每天敲敲打打很枯燥,其实不是,它是有生命力的。”和善均说。

“每一锤都要认真对待,当你找到这种感觉时才能做出好作品。”和善均说,制作每一件器皿看似是在重复锤击,但每一次落锤,都是在按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它,锤的角度也好、力度也好都在改变。每次制作一把壶或是一个碗,如果完成后达到想要的效果,都会感到很欣慰、很骄傲、很自豪。

父亲为了让和善均把这门手艺真正传承下去,会让他随着自己的性格或想法任意发挥。有时做一个新器皿,连续制作一个月,结果报废了,这时父亲会鼓励他,甚至拿出自己的工钱贴补,不让他在经济上感到困难。

“我制作出来的每一件器皿,都像我的孩子,有血脉相连的感觉。”和善均说,“我做的一些好的壶类或别的器皿,卖出去后不会就不管了,我会和客户一直联系,了解这个器皿的使用情况。”

和善均自豪地说:“纳西族有一个文化,不管是我制造的铜器、木匠做的木制品、铁匠做的铁制品,每个器皿至少能用上三四代人,这才算是真正的工匠。”

涂满泥浆的铜碗释放氧化铜,形成两色火焰煅烧的画面。新华网潘越摄

“这辈子我只做一件事,并且尽量把它做好。”

“我第一次独立做出一个碗是在学习制铜技艺3年之后,而第一个满意的作品是七年后做出的一个小火锅,当时父亲还给我竖起了大拇指。”和善均得意地说。

1996年,和善均被上海市“中华民族大观园”聘请为传统工艺技术师,与同行互相交流学习后,他明白了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如要得到弘扬和发展,就必须在保留民俗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创新。

“我有一套名叫‘焚香三事’的作品,花费了近9个月的时间,它以纯手工打造,融入纳西族传统的嵌染工艺,以紫铜为主,黄铜镶嵌,搭配的铜座运用了錾刻、镌镂等技艺,创意独特,工艺复杂而精巧。很多游客想买,但我很喜欢舍不得卖,一直摆在我的店铺里。” 和善均介绍,“焚香三事”在2012年昆明泛亚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还获得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六届“工美杯”银奖。

精美的铜质茶具。新华网潘越摄

和善均在制作过程中,运用了很多新的手法,创制了许多新的器形,把纯粹的生活用品艺术化,使铜器产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赋予了收藏价值。

“这辈子我只做一件事,并且尽量把它做好。”这是和善均从书本上看到过一句话,也是他的目标,“要把纳西族的制铜工艺好好传承下去,而且做到最好。”

作品展示。供图

“我要把制铜工艺传下去,且必须是完完整整的。”

目前,和善均共有10多个徒弟,但每天跟他学习的只有2个,“我很担心能不能把这门手艺完完整整保留下去。”

“学习制铜手艺最少要3-4年的时间才能掌握全部工艺流程,制造出一些锅碗盆瓢等简单的造型,但价格卖的都比较便宜。”和善均有些无奈地说,在这种情况下,徒弟们做一天工赚不到多少钱,很多人都选择了放弃。

曾有朋友建议用一些现代工艺来代替传统工艺,“我觉得现代工艺有它的好处,可以批量生产、可以大众化,但对于传统工艺来说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工艺失去了独特性,所以我不想那么做。”

“我绝不能让制铜工艺失传,要把这个文化传下去,且必须是完完整整的,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和善均说。

和善均筹备了近3年,准备把自家房子装修筹建成工作室,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纳西族传统器皿和传统工艺流程展示厅。在那里,他可以炼铜、制铜,还可以让游客观赏自己制作出的铜器,观赏间隙,可以品尝用这些铜壶泡出来的茶。“不管是造型还是工艺,我都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纳西族的铜文化。”(刘馨蔚 潘越)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