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藏品赏鉴 | 谢琰墓志——古拙雄劲 潇洒飘逸

发布时间: 2018-04-12 14:22:27   |  来源: 中国江苏网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谢琰墓志东晋太元廿一年,高31厘米、宽24.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谢琰墓志》1972年10月出土于距南京市区东一百余公里的溧阳县上兴乡果园东晋墓中。谢琰原为豫州陈郡阳夏县人,为南渡士族,累官至驸马都尉、溧阳令、给事中、散骑常侍,尚司徒左长史太原王蒙仲女。《谢琰墓志》出现于东晋晚期(东晋太元廿一年为396年),此时正处于由隶入楷的前夜,从《谢琰墓志》中可见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书体演化的一般概况以及书法审美新风格的一些具体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楷书书体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名家辈出,钟繇、皇象、卫瓘、索靖、陆机、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萧子云等都是著名的书法家。这一时期,亦是从隶书向楷书书体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书体继续向楷书转变,尤其是在上层社会,楷书、行草书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书体。这一时期虽然仍出现行书、隶书、楷书杂糅的迹象,有尚带隶书意味的隶楷体、楷隶体书法出现,但是楷书书写方式已逐渐成为主流,楷法基本完备。东晋中叶太元以后至刘宋初年,隶书尚存,而楷书已经基本成熟;刘宋中叶以后,楷书已经占据主流地位。到了六朝末期的梁代,几乎基本是以楷书为流行书体了。此一时期墓志铭文尤以江苏南京等地区出土的最为典型,在一些六朝大中型墓葬中前后出土了东晋、南朝时期的墓志达数十方之多,代表了此时期墓志铭文的最高艺术水平,也为六朝书法的演变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实物资料。《谢琰墓志》即是这一时期墓志铭文的重要代表。

《谢琰墓志》基本上是楷书书体,虽然尚有隶书翻挑笔法的运用,横画尾部还常常出现上挑的意图,保持了较浓厚的隶书特点,但隶书形体结构基本涣散,楷书书体渐趋形成。此墓志章法的布局在竖行的空间安排中仍保留了隶书书写的布局,字形大小错落,字势一气畅通,结体方整朴拙,给人古拙雄浑之感,不失隶书的笔意及其书法空间布局原则。但在行距上则出现新的变化,两行之间有意拉开了距离,同时由于笔画的穿插避让,两行之间造成了灵动流便的动势,疏朗秀美的气息扑面而来,六朝特有的审美气韵便自然地在行文和空间中凸显出来。《谢琰墓志》在保持隶书方整朴拙的基础上,引入楷书的间架布局,无论整幅的空间布局还是单字的结构安排,都呈现出较大的空间变化,字势出现或迎或送、或蹲或站、或跑或停、或飞或卧、或动或静的形态,字形的多变、章法布局的丰富变化,为此墓志带来优美秀丽的审美感触,这是此墓志最主要的书法特色之一。《谢琰墓志》在行笔上自然流畅,率意灵动,线条既有隶书的方整翻挑、朴厚古拙的笔势特点,也有楷书的运笔特色,尤其是楷书笔法的出现,为整个书法审美空间带来清雅秀美、潇洒飘逸的视觉感触,运笔的简率流便、疏朗畅达中传达出了六朝时期寄兴高远、萧然放旷、纵意自适的精神情怀。(赵启斌)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