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戏曲增强互动性 古籍变成数据库
——北京丰台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纪实

发布时间: 2018-03-30 10:51:10   |  来源: 人民日报   |  责任编辑: 郭江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基和沃土。

北京市丰台区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和区域特色,积极探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让传统文化更深入、更时尚地走进百姓生活。

让青少年爱上传统戏曲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丰台素有“梨园之乡”的美誉,戏曲发展历史悠久,戏曲文化资源丰富。

一方面,丰台区通过举办“中国戏曲文化周”等重大活动,为爱好戏曲的观众献上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另一方面,鼓励驻区企业挖掘戏曲文化元素,创新表现形式,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戏曲。

提起京剧《三岔口》,即使不是戏迷的普通人也大多有所耳闻。而丰台区的文创企业——九天星韵通过戏曲动漫互动体验的形式让老京戏《三岔口》唱出了新韵味,特别受孩子们的青睐。

演出时,先是让小朋友们观看生动有趣的戏曲动漫,了解经典故事,再把动漫中的戏曲人物请上舞台演出,并把戏曲知识巧妙融入其中,实现了数字媒体与现实舞台的时空转换,然后让孩子参与戏曲表演,与京剧演员互动交流,打造了一个属于孩子们的互动舞台,潜移默化认知中国戏曲。

“戏曲作为舞台艺术,没有观众就没有生命力。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之时,传统戏曲正面临传承断代的尴尬。”丰台区宣传部副部长、区文促中心党组书记韩骏伟认为,戏曲动漫用青少年易于接受的形式来展示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戏曲的喜爱,也是培养观众的一种方式。

截至目前,九天星韵开发的戏曲动漫已经涵盖了中国戏曲的270多个剧种和1000个剧目,戏曲动漫文化体验大课堂已开展1000多场,近40万名中小学生及幼儿园的孩子们参与其中。

让古籍从书页走向屏幕

今年1月,位于丰台区的老字号“中华书局”迎来了106岁生日。它既是我国古籍出版的重镇,也一直引领着古籍数字化的浪潮。

打开中华书局“中华古籍数据库”,黄褐色的界面充满古典感和文化气息,左侧的目录栏里,各本古籍按照“经”“史”“子”“集”分类排列,纲举目张,条理清晰。这一数据库保留了标点、校勘、专名、注释等全部整理成果,提供原书扫描图像页与数字文本一一对照,实现了中国高质量古籍整理图书的数字化。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难度不小。“以前一些图书馆在做古籍数字化的工作时,用数字技术进行扫描,扫描之后进行存储,这种做法严格地说不能完全算是数字出版,它只是数字保存。”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说。

中华书局基本上花了10年的时间建立古籍数字化的标准,整理后的古籍不再是一个影印本,而是一个经过整理的、有版权的、可供征引的权威数据库。目前,这套“中华经典古籍库”已在国内外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公共图书馆大量使用。

“我们的目标是在‘十三五’期间,再造一个‘线上中华’,实现中华书局的传统文化出版从传统出版转型为现代全媒体出版。”徐俊表示。

除了以中华书局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数字出版产业集群,丰台还集聚了主旋律文化数字出版产业集群、网络教育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北京数字出版产业新的发展极。

让工艺从展览走向产业

贵州黔东南深山里72岁的潘玉珍老人,两年前被聘请到位于丰台区园博园的北京依文·中国手工坊工作,目前月收入近2万元,用老人家自己的话说,“这是做梦也没想到的!”

依文看中的是老人家有一手绝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然而,这门传承了几千年的刺绣技艺在当地却面临“养在深山无人识”的尴尬境地。

“要传承传统文化,首先必须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才能实现良性互动。”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决心建立中国手工坊,将绣娘以及她们的绣品在线上平台展示,全球的设计师可以与她们合作、订购她们的产品。

近年来,依文将绣样整理提炼,打造数据库,成立互联网平台,目前已经积累4000余种中国传统美学纹样和8000多位深山绣娘信息,建立全国最大的中国传统手工艺线上数据库。

在设计师的提炼和加工下,刺绣逐渐成为世界时尚元素,被用到服装、家居、饰品、箱包等领域,畅销全球。目前,已有200多名大山里的绣娘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她们的月收入超过千元,有的可达万元。

像依文·中国手工坊这样的文创企业在丰台区还有很多,截至2017年12月,在丰台区工商局注册的文化创意企业超过4万家,全区规模以上文创企业营业收入达335.3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丰台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记者 贺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