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花馍:蒸出来的艺术品

发布时间: 2018-03-28 10:27:50   |  来源: 中国网   |  责任编辑: 郭江

 

自古以来,中国北方地区盛产小麦,人们将小麦制成各种面食,以馒头最为典型。馒头,又称之为蒸馍,中国特色传统面食之一。人们将馒头做出各色花样来寄托希望和祝福,这就是“花馍”。这样,馒头就被赋予了生命。花馍起源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流传于黄河两岸的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等地的花馍文化底蕴尤为深厚。 

花馍兼具食用、观赏、礼仪三大功能,是指尖上的艺术、舌尖上的美食、心尖上的情结。黄河两岸的人们世世代代用花馍的语言文化,有声无声地传承着一种真情。花馍的传承是“母亲的艺术”,过去每家每户有事,女人们都团坐在一起互相帮忙做花馍。制作过程包含了大量民间美术的元素在里边。

做花馍最有名的是山西运城的“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时期,已有1300多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使用“北垣面粉”和“北垣水”制作的闻喜花馍最为正宗。

乡间逢年节都要蒸制花馍。做闻喜花馍至少需4到5天,需要9大工序,即凝水、箩面、制酵、揉面、捏形、醒馍、蒸制、着色、插面花,100多道小工序,全手工揉捏而成。仅“捏形”一道工序,就采用捏、搓、揉、拽、剪、贴等多种手法。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捏出花果、人物、鸟兽等形象。制作花馍的花饰时,有时用米类、豆类、枣等粘贴而成,有时用食用色素上色而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对花馍最传神的褒奖就是:面上多彩世界,手中万物乾坤。

花馍在民间依不同岁时和用途有各种形式。如春节蒸大馒头、枣花;正月十五做面盏、面狗、面鸡、面猪等;出嫁女儿给娘家送“面鱼”,象征丰收;也有女儿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头”;寒食节上坟时用“蛇盘盘”以示消灾;老人祝寿用“大寿桃”等等。

如今,在生活日益兴盛的时代,饱含祝福的深意始终没有改变,花馍仍然是人们喜爱的民俗礼品。它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是捏出来的艺术品、蒸出来的美食,更是中国民间礼仪质朴的象征。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