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大医精诚显本色健康扶贫惠民生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扶贫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 2018-03-22 11:01:47   |  来源: 中国江西网   |  责任编辑: 郭江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脱贫攻坚大局。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是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围绕“让贫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和少生病”的脱贫目标,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一附院”)积极响应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号召,在健康扶贫攻坚的特殊战场上,积极组建医联体,开展远程医疗、对口帮扶、精准扶贫等工作,为推动我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托举4600万江西群众早日实现健康梦发挥了重要作用。

远程医疗,跨越时空的“生命线”

全面小康路上如何做到一人不落?贫困户贫困的根源和症结在哪里?调研结果显示,在我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率高达45%,因病致贫成为脱贫路上的“拦路虎”之一。“扶贫济困,让更多贫困患者得到救治,回归社会,让更多的家庭幸福圆满。作为一家大型公立医院,一附院人义不容辞。”一附院院长张伟说。实施健康扶贫工程,重点在聚焦基层,对症下药,需采取更集中的支持、更有效的举措、更有力的工作,让基层真正“强”起来。为了不让“病根”变“穷根”,在健康扶贫工作中,一附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作,拿出了最具操作性的方案:建立远程网络医疗平台。依托网络与信息传输技术,围绕现有医疗体系,搭建互联互通的远程网络医疗平台。以医疗信息共享为基础,以区域协同为纽带,最大限度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效用,逐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临床、教学、科研等水平,力求助力医院管理者打开新思路,创新管理新模式,也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以往,我省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对治疗方案拿捏不准,可能给上级医院打电话进行商讨,或者上级医院到当地医院开展会诊。如今,远程医疗会诊平台完全可以实现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对接,通过平台传输各种影像检查结果,交流患者情况,从而做出最优化的诊断。平台的建立既节省了患者的费用,避免了往返周折,也赢得了宝贵的就诊时间,同时还能帮助基层临床医师收集更好的临床诊疗建议,避免了走弯路、走错路。

2017年11月12日,某县医院收治了一名产妇,剖宫产后出现感染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产妇生命危在旦夕。县医院采取了一系列救治措施情况都不见好转,如果转送上级医院救治路途中很有可能会出现危险,县医院立即向一附院申请开展远程会诊。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将手术现场的视频、患者检查影像资料图片等医疗信息实时传输到远程会诊室,一附院的专家犹如亲临现场会诊一般,当即为患者调整了救治方案。经过县医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患者终于转危为安。

医院呼吸科曾通过远程会诊系统接诊过某县的一位患者。该患者是一名高三学生,因反复咳喘住院,但县医院始终无法得出确切诊断结果,也没有给出有效治疗措施。随着高考的临近,患者和医生都非常焦急,县医院便通过远程会诊系统求助于一附院呼吸科的专家。在确认了一项关键检查指标后,咳喘随即控制住了,患者顺利参加了高考。

对于构建远程会诊平台,一附院的目光并不囿于一个整合的大平台,而是着眼细微,落脚精准,聚焦在一个个临床科室上。目前,医院正在着手建立以科室为单位的远程会诊中心,并已在七八个重点科室建成并投入使用。基层医院只需要一台单机设备,就可以随时与省城专家对接沟通。一根小小的网线就能让全省的优质医疗资源实时共享,确实很方便。

据悉,截止2018年2月,一附院已为偏远山区的280余例疑难病例进行了远程会诊,开展了180余场远程教学,使2万次基层医务人员受益。一附院现与55家市、县医院和4家国家级一流医院建立远程会诊协作医院网络,通过远程教育、远程疑难病例会诊、远程手术示教等项目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

专科医联体,让专家和基层疑难病患者零距离

长期以来,优质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强,加之医疗机构之间相互割裂,各管一段,存在服务空白。而加强医联体建设,能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提升服务整体效能,实现医疗卫生体系持续发展,打通阻碍机构协作、资源整合的各种壁垒。

普通的医联体多由政府牵线或医院领导牵线,目的是提升医院品牌。这种医联体一旦热度退散后专家容易流失。与之相比,专科医联体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以疾病规范化治疗和医疗人才培养为基准,目的是让患者得到同质化的治疗。过去,基层医院的患者去一趟三甲医院看重点专科的专家十分困难,而现在通过专科医联体,基层疑难重症患者也可以及时得到专家的指导。

一附院呼吸专科医联体建设,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覆盖省内百余家二级或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吸纳近761名专业医生,通过医疗、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医联体发挥了一附院的学科优势,围绕呼吸疾病的预防、诊疗、人才培养及临床研究,广泛开展业务合作,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确立呼吸疑难危重症远程会诊制度是医联体进行业务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医联体充分利用一附院远程会诊平台的技术优势,积极开展疑难危重症远程会诊,为江西省呼吸专科医联体成员单位搭建便利、规范、高效的会诊平台。同时,医联体还建立了江西省呼吸专科医联体微信工作群,通过实施医联体的服务模式,远程指导基层医院诊治部分疑难危重症,对于确实需要转诊的疑难危重病例亦能及时进行转诊。这使得许多患者足不出县即可得到有效治疗,并能积极引导居民基层首诊,改变其传统的就医观念和习惯。

确立呼吸疾病分级转诊制度是医联体进行业务合作的第二项重要内容。医联体内各级医院通过统筹合作,形成呼吸疾病患者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层级转诊的分级诊疗模式。同时,对需要转入一附院的或协作医院诊治的复杂、疑难与危重患者优先联系安排住院,并尽可能给予便捷高效诊疗。在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后再转回当地医院进行后续治疗。据了解,自2017年2月起,通过呼吸专科医联体进行分级转诊的患者约200余例。

2017年4月,一名45岁的患者因反复咳嗽和身体发热来到当地市人民医院就诊。诊疗后,患者病情并无好转,且有加重趋势。当地医院主治医师通过医联体微信交流平台与一附院取得了联系。由于患者病情复杂,一附院呼吸科医师团队遂与患者及当地医师团队开展远程视频连接,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梳理,终于确认病情。在对患者实施转诊后,不出半月,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确立专科人才培养体系和开展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也是医联体进行业务合作的重要内容。医联体将建立呼吸专科医师进修制度,加大适宜人才培养力度,同时,依托远程医疗平台,开展远程讲课、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和学术交流等。医联体还将定期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与协作单位联合举办多种类别的短期培训班,推广普及呼吸疾病诊疗规范,促进呼吸专科医师诊疗水平的同质化,帮助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新业务、新方法和新技术引进,努力为基层医院培养一批能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医护人员。

“这样的医疗扶贫实在,接地气,有良效,我们就是再忙也会积极参加培训。”修水县大椿乡卫生院的一位内科医生卢美乐对一附院在修水县开展的一系列医疗培训课程赞不绝口。“我记得有一次,我接诊一位消化道病人,在没加消化精修班培训之前,我的诊断思路就会考虑到胃癌,但通过培训后,我的鉴别诊断思路上更清晰,这位病人最后我疑似诊断为胃溃疡,后通过影像、邀请南昌大学一附院消化科专家会诊,最后结果符合我的诊断,病人如释重负,经过精心和规范治疗,现已痊愈。”

医院自2017年2月牵头成立江西省首个专科医联体——呼吸内科医联体之后,各专科积极筹备,力求加强与各级医疗单位的协作,带动基层科室的发展。目前医院成立了呼吸科、疼痛科、康复科、血液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6个专科医联体。围绕疾病的预防、诊疗、人才培养及临床研究,与省内其他医疗机构开展现场支援、远程会诊、定点培训等业务合作。医联体将大医院成熟的基础技术下移到基层医院,不断满足“小病在基层”的要求;通过“转诊互动”解决急危重症病人的双向转诊,缓解基层医院的燃眉之急,为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奠定了基础。

对口帮扶,让县级医院“向上看齐”

一所大型公立医院发展的“初心”,在于如何提高医疗质量,做好学科建设,从而拉齐与发达地区医院的水平,同时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切实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医院成立了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狠抓落实,院领导班子成员分片包干。自2005年6月起,医院先后对口支援了14家县市级医院、7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长短结合”的形式,帮助受援医院规范开展专科建设。“长”即每半年派出人员进驻受援医院,集中开展专科建设帮扶工作;“短”即定期组织专家服务团深入受援医院,开展会诊、查房、手术示教、业务讲座等。通过推广适宜技术,培养技术骨干,帮助学科建设和科室管理,不断提高对口支援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

一个个县医院由此补齐了“短板”,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成为群众信得过的医院,在家门口看病逐渐成为群众的选择。前段时间,在某县城生活的谢先生因患病毒性肝炎入住县医院。“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病情不见好转,我打算转院,到省城大医院去看病。”日前,谢先生对记者说,正当他准备办理转院手续时,听说一附院感染科张文峰副主任医师正好来到县医院驻点坐诊,他立即打消了转院的念头。带上之前住院的病例和所做检查的报告单,谢先生来到了张文峰主任的门诊,经过张主任仔细询问病情、查看相关病例资料,为谢先生调整了治疗方案,谢先生的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大医院不仅综合实力强,而且许多学科和专业突出,是群众眼里的“金字招牌”。基层群众不辞劳苦跑去大医院,就是求个放心。随着社会发展,基层群众对更为优质的医疗资源需求强烈,这就要求基层医院建设要从保基础迈向上水平、出特色,同时也要求大医院将对口帮扶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在农村,慢性乙肝患者不少。可一直以来,某地级市人民医院在感染科疾病诊治方面相对薄弱。针对这一情况,一附院派人来到该市人民医院,帮助规范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并开展学术讲座专业培训。该市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不遗余力,架起了惠及山区人民的连心桥,已成为健康扶贫工作的典范。”

为帮助更多的基层医院,一附院对基层有需求的单位开辟了一条绿色合作通道,在选派专家下去传授技术、经验的同时,还经常把对方医生请上来,免费培训。为保证优质医疗资源沉得下去,该院还结合省里有关规定,明确要求,主治医师晋升副主任医师前,必须完成一年的对口支援工作,考核不合格者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2015年6月30日,一附院病理科医生陶雪勤顺利完成对芦溪县人民医院的半年支援工作,并收到了当地医院医生以个人名义赠送的感谢信——雪中送炭传道授业彰显附院风采,勤于治学德才兼备弘扬大家风范。

精准扶贫,找准“病根”开出“良方”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群众的困难千差万别,精准扶贫首要的就是找准对象,分类施治,对症下药,让最贫困的群众最先得到最有力的帮扶,并且一帮到底,力求实效,既“输血”送“真金”解燃眉之急,又送“真经”帮其恢复“造血”功能,让帮扶力量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样才能起到帮扶一个、激励一片,让帮扶产生最大的效益。

2015年9月,一附院被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为新一轮定点帮扶省派单位,帮扶贫困村为赣州市安远县欣山镇古田村。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分管领导多次带队进村调研,先后选派4名素质好、作风实、能力强的优秀年轻骨干组成驻村扶贫工作队。经过调研发现,古田村最初有186户贫困户,其中因病致贫102户,占贫困户总数的54.8%,因病致贫是该村贫困人口致贫的主要原因。找准了“病根”,一附院为古田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开出了“良方”——“健康扶贫三步曲”。第一步,为古田村186户贫困户建立健康档案,全面了解贫困户的健康状况。第二步,将安远县医院确定为一附院的医疗协作单位,明确其为帮扶古田村的定点协助医院。着力将其打造成为村民“家门口的南大一附院”,为古田村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省城医疗队”。由一附院出资10万余元,为县医院提供远程会诊软硬件系统,联合为古田村患者提供优先、免费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服务。三年来,一附院累计为安远县人民医院和古田村卫生室培训医务人员33人次,减免进修费用近12万元。并组织呼吸科、血液科、心血管内科、骨科、普外科、疼痛科、妇产科、皮肤科、中医科、风湿免疫科、急诊科、消化科、内分泌科、心身医学科、儿科、超声医学科、神经内科等多个科室的高级专家到安远县人民医院进行教学查房和相关技术指导。第三步,按照省卫计委确定的统一标准,为古田村打造一所标准化卫生室,同时建立村小学健康基金,为在校小学生进行全面健康体检,根据体检结果再提供个体化健康服务。健康从娃娃抓起,为甩掉因病返贫的帽子,做好基础性工作。

另外,为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医院自筹40万元资金,为古田村安装10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因地制宜推动产业脱贫,将医院爱心一日捐100969元善款转至古田村用于产业发展;认真组织67户贫困户申报产业补助;为33户贫困户申报务工补贴。积极争取团省委及公益机构援助计划,为贫困户子女申请善款21900元,为村里8名中小学生争取到团省委青基会贫困学生待资助计划。积极开展节日慰问送温暖,三年来共开展春节慰问三次,累计投入资金达137000元。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扶贫事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脱贫攻坚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战役。要“输血”更要“造血”,要“授鱼”更要“授渔”。一附院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医疗服务举措为健康扶贫工程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健康扶贫惠民政策实实在在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逐步筑牢了贫困群众的“健康底线”,治愈了身体,更温暖了人心。未来,这所屹立在红色土地上的医院将绽放更大的潜力,一附院人将以医者初心朝着新的健康扶贫攻坚目标继续前行。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