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看,这都是爸爸修的!”

发布时间: 2018-03-19 16:04:45   |  来源: 北京日报   |  责任编辑: 郭江

 

猫腰、低头,钻进一米深的地沟,昏暗、油腻,憋闷之感自四周袭来……

“啪!”邱德运拧亮照明灯,平缓呼吸,开始工作。他抬着头,瞪大双眼,一点儿一点儿查看着头顶的管线,这是一辆突发故障的公交车,邱德运正为它“看病”。

邱德运是北京公交集团保修一厂保修工,过去的14年中,他每天都要钻进地沟,检查公交车变速箱、拧紧螺丝、更换机油、检查车轮……地沟里有个矮木凳,邱德运一般用不上,因为大部分时间,他都半蹲着。

邱德运是河北保定人,上中学时,从村里到学校,骑车要半小时,“那时大家都骑车上学,我就喜欢帮大伙儿修车,把车修好有种成就感。”邱德运眯着眼睛,回忆着从前。

自那以后,邱德运一直修车,而且修的车越来越大。从技校汽修专业毕业后,他干起了公交保修,“修公交车比修小汽车带劲儿!”邱德运说。

修车,邱德运的确有天赋。

进了修理厂,邱德运跟着师父熟悉制动、底盘、电路等各个岗位,很快就成了骨干。他主动留在最具挑战的发动机岗,这相当于公交车的“心脏外科”。

公交车的“心血管”一旦出现老化、油污、水气等问题,就会造成动力不足、不正常抖动等现象。判断哪条“血管”出问题,最考验保修工的技术。

几天前,一辆345快车,在朱辛庄附近熄火,无法发动。正在附近“出诊”的邱德运立即赶赴现场。手头没有检测软件,惟一的线索就是仪表盘上闪烁的黄色故障灯。

“快到晚高峰了,不能耽搁时间。”邱德运钻进车底,躺在冰凉的地面上,摸索着一条条发动机线束,凭手感判断。当触碰到一个松动的插件时,车身“咳嗽”起来,“就是它了!”邱德运拔出插件,清洁灰尘后插回锁死,前前后后十多分钟,公交车顺利起步,继续运营。

进入冬季,气温骤降,人难过,公交车也同样难熬。每每此时,邱德运不仅要在保修厂“坐诊”,还要经常“出诊”,及时为路上趴窝的公交车“治病”。

年前,气温跌破零下10℃。凌晨五点,首班车发车前,邱德运必须准时到站点检修车辆,确保没有一辆公交车“带病”上路。

遇到降雪等极寒天气,公交车气路管道容易结冰,会直接影响制动系统,邱德运得一条一条地寻找“冻点”,再用加热器喷烤解冻。寒冷,冻僵的不只有管线,还有邱德运的双手。

忙完了一天,别人下班了,邱德运又学起了英语,“不学不行啊,公交车更新换代快,咱不学,就保证不了公交车的‘健康’。”邱德运说。

学英语是从北京公交车燃料刚从电喷汽油换成天然气时开始的。那时候,美国进口的发动机对应的全是英文检测软件,系统传感器数量也翻了一番,邱德运主动学起了英语,“突然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懂的知识,就想着把它一一研究明白。”

这股“钻研”劲儿,让邱德运收获了一个冠军。

去年,北京市“职工技协杯”职业技能竞赛汽车维修工(大客车)比赛上,一道实操题难住了众多选手:发动机无法启动,电脑也没报任何故障代码,病因在哪毫无头绪。邱德运让自己冷静下来,快速搜索一串串历史数据,终于,排查出了病因——转速传感器没有信号。这使他从341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冠军。“故障代码只是给出一个方向,解题还是要靠人脑。”邱德运说。

“北漂”14年,邱德运只在家过过五个春节。“没办法,春运,我们得先保证把大家平安送到家。”

看着别人大包小包,兴高采烈地回家,邱德运心里挺不是滋味,他也想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邱德运有个儿子,小家伙就曾经特别奇怪,自己的爸爸怎么老不回家,就算回来,待不了两天,就又匆匆离开,他问爸爸,“你是不是不爱我了?”这一问,差点问哭邱德运。

春运还没结束,邱德运又开始忙“两会”。他带领一组小分队驻扎在德胜门公交场站,一天要巡检六七十辆公交车。“进场的都要检查,没问题才能继续发车。”邱德运正说着,一辆345快车驶入停车点后停稳,邱德运和几名队员迅速分工行动,询问并记录车况,检查轮胎、发动机、燃气与电瓶仓等关键部位,留给他们完成整套检查流程的时间只有两分钟。

虽然忙的时候只能睡五六个小时,虽然身上的机油味总也洗不掉,但邱德运还是喜欢给公交车看病。

“走在大街上,看到正常行驶的公交车,我就特别幸福。”邱德运说。他计划着等到休息日,带着儿子坐着北京的公交车,好好逛逛北京城,“我要告诉儿子,‘看,这些公交车,都是爸爸修的’。”邱德运又眯起了眼,开心地笑着。(记者孙宏阳实习生邹杨)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