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王金南代表: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美丽农村

发布时间: 2018-03-13 10:56:28   |  来源: 中国网   |  责任编辑: 郭江

 

中国网:各位好,这里是中国网《中国访谈》2018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提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还面临哪些问题,又该在哪些方向努力?就相关问题,我们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

中国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到了建设美丽中国,那您怎么理解美丽中国呢?

王金南: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美丽中国的目标,到我们把美丽中国写进“十三五”规划,再到去年党的十九大把美丽中国的目标进行了细化,这次又提出来要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写进宪法,这里面也包含了美丽中国这个元素。所以美丽中国这个概念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之一,得到了党、全体人民高度的认可。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去看美丽中国的建设,应该是从长来计。美丽中国可能要规划先行。我们首先想到的问题是,什么叫美丽?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里面专门提出来,叫“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当然这是用老百姓的话语来表述美丽中国的景象,是很形象的,是能看得见的。但真正的内涵可能比这六个字要更丰富一些。

中国网: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还面临哪些问题呢?

王金南:我们要先去看看,美丽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我们现在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然后再去找差距。当然美丽是相对的,我们现在也是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十九大报告里提出来,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在这个层面上,根本的好转就跟美丽中国应该要一致起来。具体的我们有很多指标,比如刚才说到的六个字的目标,这是一个比较形象的。那还有一些空间的指标,一些结构性的指标,还有两个现代化,包括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能力现代化,包括绿色发展中的绿色生产跟绿色的生活方式,都要体现这个概念。我想大家都在研究,可能很快我们会有一些研究的成果出来,怎么来描述不同阶段我们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专访。

中国网:您认为今后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来建设美丽中国呢?

王金南:第一,我们要从美丽生态空间管控的角度首先着手,这也是我们从十八大以后提出来的国土空间管控。要把整个国土空间划分种类,哪些是需要保护的。如果都破坏完了,就讲不上任何美丽了。这个层面上,需要有国土空间管控,特别是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现在每个部门都在做,包括国土部门、环保部门、住建部门。大家现在都意识到了,生态空间管控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个,针对不同的问题,我们要在结构层面上进行调整。比如大气治理方面,涉及到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涉及到能源结构的调整,涉及到交通结构的调整。这些结构调整都是我们美丽中国建设根本上的途径。这些结构不调整、调整得不好,那我们去讲美丽中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三个,我们现在要针对老百姓反映的突出的环境问题,比如说大气污染问题、水污染问题、土壤污染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里都做了部署。国家也正在制定这方面攻坚战的作战计划,包括2018年到2020年这三年,针对大气的蓝天保卫战的三年作战计划,这都是正在制定过程当中。

第四个,美丽中国不能忘记农村的美丽问题,这块也是我们整个美丽中国里短板中的短板。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里也专门提到这个。当然它的载体是可以是乡村振兴、农村的环境综合整治,载体和平台都很多。

还有就是体制性方面的,包括体制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体系的建设,也是需要跟上来的。这次我看到通过修宪,把生态文明的思想、发展观,包括它的目标和整个部署,都放到新修订的《宪法》里,这也给我们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下一步我想在法律层面上也是需要再往前走的。

最后一个是绿色中国或者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跟能力现代化的问题。第一可能更多是在政府层面上,第二是政府跟社会、企业三元共治体系的建立。这都是美丽中国建设中需要一个个攻克的难题。美丽中国里有三个环境质量纬度,分别是大气、水跟土壤。在这三个要素纬度上,以前“十一五”、“十二五”初期主要采取的措施或者战略是叫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这个没有错。因为我们现在要改善环境质量,硬道理就是要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消减污染物排放量。你消减不下来,要改善质量便无从谈起。但是现在走到这个阶段了,我们可能在管理模式方面需要做一些调整。

从“十三五”开始,我们变成了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说减排都要围绕着环境质量改善。具体到大气部分,你就围绕PM2.5的下降来做减排,这样把减排跟空气质量改善挂钩。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改善环境质量,改善空气质量,改善水环境质量,改善土壤的环境质量。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杭舟;记者:段冰;摄影/摄像:齐锐;后期:林凡凡;主编:郑海滨)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