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翁国星代表:积极应对老龄化 促进生育要让人“生得起、生得好”

发布时间: 2018-03-09 10:19:41   |  来源: 中国网   |  责任编辑: 郭江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网《中国访谈》2018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在正在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我们采访到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翁国星。他就如何积极应对老龄化、推进医养结合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翁国星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王一辰/摄影

中国网:翁院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采访。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新增老年人口超过一千万,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一系列类似于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等问题已经凸显。对于应对老龄化社会,您有怎样的建议呢?

翁国星: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国家的统计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13%,65岁及以上的也已经超过了6%,所以不得不认真考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们国家对此也很重视。我作为医生,接触这类人群比较多,所以这次就带了相关的建议,以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

我提出的应对措施主要分为两类,一个是被动的应对措施,一个是主动的应对措施。被动的应对措施包括,第一,建议对老年人重新定义。我查到的官方对老年人的正式定义是在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它定义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而当时的人均预期寿命是70岁多一点。根据今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6.7岁,比当时增长了快7岁,而且根据国家卫计委今年1月份的报告,不仅人口平均寿命增长了,而且人的健康指标也已经达到了中高等收入国家水平。显然,原来把60周岁作为老年人的定义应该与时俱进,考虑重新定义。

第二个建议,要适当延长特殊专业技术人员的退休年龄,特别是那些我们社会急需的、培训周期又长的、技术性又强的这些人的退休年龄,因为他们大多是非体力劳动者,他们的经验积累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对社会发展更有利,也能带动年轻人的培养跟成长。

第三个建议,要在法律上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当中的一些法律条款做出修正。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新事物,比如说以房养老,因此对老年人住宅的保护非常关键。社会上不断有老年人被骗,对他们权益的保护都要有详细的重新界定。我认真看了一下这个保障法,有些条款比较粗略,这些都没有涉及到,需要进一步进行修订。

第四个建议,国家要加大在养老方面的投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提到这一点。我们国家过去执行的是“低收入,低消费,高积累”,国家积累了很多财富,这些财富都是由这些人创造出来的。他们现在老了,需要这些财富为他们最后的生命周期作支持,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加大投入,而且应该成立相应的国家机构来保证老年人权利保障工作的实施和国家政策的落实。

主动的措施主要是要促进生育,提高人口的生育率。根据国家的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比2016年略有降低,减少了约63万人,人口出生率也有所下降。现在我们国家发展除了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还有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促进生育,这是主动应对老龄化社会的一个措施。因为人口老龄化跟低生育率是老龄化社会互为因果关系的因素,所以国家一定要在促进生育方面加大力度。

这其中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是生不起的问题。现在年轻人都提到说生不起,生育过程对年轻人负担很重。整个生育过程,从怀孕到分娩完成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很好的保障,包括保险系统的支持。第二就是养不起的问题。大家也都知道,随着观念的改变,现在养育一个小孩显然跟我们父辈养育一个小孩有天壤之别,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很高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减免税收,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希望这些税收减免能对鼓励生育方面产生影响。

第三,企业单位或者公司应该支持国家鼓励生育政策的落实,进行生育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她的工作、福利不但不应该受到影响,而且应该获得物质的奖励。

第四,需要提高生育小孩的质量,做好产前的胎儿筛查。保证生育的下一代的健康水平,这不但对家庭非常重要,对国家也非常重要。特别是二胎政策推行之后,由于产妇的年龄都偏大,超过35岁就叫高龄产妇,她们胎儿的畸形概率在正常5.6%的基础上又增加2%,因此开展产前筛查对保证下一代的健康非常重要。我建议政府应该与保险公司建立免费的强制的产前筛查制度。最后,要保证公平的教育。保证下一代人口的质量,教育是非常关键的。现在农村的生育意愿比城市要高,如果教育不公平的话,对下一代国民的素质显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翁国星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专访。王一辰/摄影

中国网:作为来自医疗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您对健康中国有怎样的理解和定义呢?

翁国星:从医务工作者的角度来讲,健康中国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健康,一个是身体健康,还有一个精神健康。这两个健康都非常重要。总理也提到了,健康中国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现在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从50年代的50几岁提高到现在的超过76岁,发展得非常快。所以我很期望,不单单人的寿命得到延长,人们机能的健康和精神的健康两个都要实现,这才是我们期望的健康中国。

中国网:您如何看待十八大以来我国医改所取得的成绩,在您看来有哪些比较明显的改善和变化?

翁国星:医改最大的贡献应该是实现了医保的基本覆盖。特别是当时提出来的“低水平,广覆盖”的方针,以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的医保,做得非常好,覆盖率超过了98%。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40元,对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这个投入是非常大的。这方面工作做得非常好。

第二个方面就是对重大疾病的医疗补助也是有很大的进步。原来医保只是针对普遍的疾病,现在大病医保和大病补偿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有一千多万人口享受到了大病补偿的红利,这是政府做的第二件医保最大的成就。

第三个方面是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和全科医生的培养。这个制度建立起来应该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现在还有一些有待改善的方面,就像总理报告里提到的,全科医生的培养缺口还比较大,针对重大疾病的保障还要加大力度。因为大病造成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占贫困人口的将近40%,所以应该加大力度去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网:谢谢翁院长,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杭舟;记者:佟静;摄像:王一辰;后期:董超;摄影:王一辰;主编:郑海滨)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