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黄友义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影响:讲好中国故事就能产生共鸣

发布时间: 2018-02-22 10:45:11   |  来源: 中国网   |  责任编辑: 郭江

 

中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收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自2014年9月28日公开发行第一卷中文版以来,陆续译为英、法、俄、阿、西等20多个语种;第二卷中英文版又于2017年11月7日出版,发行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已经累计发行1100多万册,受到了外媒和国际观察人士的高度关注。在这一现象背后,这本书的编辑、翻译及出版发行等整个环节,人们是怎么做的?有哪些故事?又有什么样的感想?我们今天请来了参与翻译工作的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前副局长黄友义,与广大网友们分享。

这本书截止到今年的1月12日,第二卷在全球的发行量已经超过了1100多万册,那您认为这本书的海外发行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原因是什么呢?

黄友义我觉得中国被推到了世界舞台中央,各国的人不管是跟中国做贸易,(或者)有的是中国人到那儿去旅游,有的是他要来留学,由于中国经济规模的增长,特别是最近这一两年,中国在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每年是30%,世界经济增长1%,靠的是中国的增长。(所以)他不得不关注中国。因此,各国的人就想要了解中国的领导人在讲什么,了解中国的发展朝哪个方向。他要从中找到他的机会——是跟中国人做生意能赚钱,还是把他的东西卖到中国来,还是借着中国的发展他也得到自己的进步?中国的变化跟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因此,他们非常关注。

中国网:这也是随着中国国内的发展,对外交流逐渐增多,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了。

黄友义:去年我去乌拉圭——乌拉圭在南美洲,很小的一个国家,300多万人。

中国网:距离中国很遥远了。

黄友义:又很遥远。然后他们告诉我说,“我们马上到5月份了,要去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我说你们不在我们所说的“一带一路”的路线上。他说,“我们必须跟中国密切关系”。他说,“你看我们吧,300多万人,我们养了1200多万头牛。我们吃不了,出口到哪儿呢?70%要出口,出口到中国”。没有中国的市场,他们是农业出口大国,他说“我们的生计就很困难。我们还养了700万头羊,一人两只羊还多,羊肉也得出口到中国”。

另外,他还说,“现在谁在我们这里办厂、造汽车呢?是中国的企业在我们这里办厂造汽车,给我们找来了生意,工人有了就业的条件”。所以,还是回到老话上,中国的经济发展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变化,因此,这些人一定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最好的办法就是了解中国领导人在讲什么。

中国网:可以说国外读者这种正向的反馈,也是对翻译工作的一个重大的肯定。下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如何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一直是个重大的课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的翻译出版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对外传播的案例。那对中国的对外传播,包括文化传播,您有怎样的体会呢?

   

资料图: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前副局长黄友义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一次研讨会上讲话。

黄友义:我觉得世界上需要了解的是一个真实的中国,把我们的发展历程告诉他们,把我们发展当中遇到的问题告诉他们,也要把我们的不足告诉他们。你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两本书就会发现,这里面不是说我们就汇报、讨论成绩,比如说党建(的篇章)当中,经济建设遇到新常态,这里边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什么叫新常态;面对新常态,我们怎么样制定新的发展理念等等。这些东西都非常鲜活,对中国人有用,对外国人也有用。

去年6月份,我到非盟总部,在埃塞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去宣讲习近平主席的另外一本书,叫《摆脱贫困》。当时我们翻译了英文版和法文版,也有些当地人看了,看了以后他们就有感触。《摆脱贫困》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福建宁德地区当地委书记时的讲话汇编,重点是讲摆脱贫困的。当时宁德非常落后,那会儿人均GDP才八九百美元(应为738元人民币),现在已经人均9000多(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了。他们看了这本书以后就联想,说“你看,我们的自然条件比宁德要好,为什么我们发展落后?我们是理念问题”。他们学的是我们在发展当中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理念。

一个埃及的前外长,他不当外长了,到一家智库当负责人。我刚发言完,他就给我叫出会场,他说:“你能不能帮我解决阿拉伯人的温饱问题?”我说,阿拉伯地区不是都富得流油吗?他说那是少数海湾国家,北非的广大的阿拉伯国家,很多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就跟宁德差不多。因此,“这本书对我们阶层摆脱贫困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发展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前副局长黄友义做客中国访谈直播间。(杨楠摄)

另外,每卷一般都有两章是讲国际关系的,比如说大国关系,跟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还有多边关系,这些对这些国家研究中国问题的人,新闻记者、智库,甚至他们外交界的专家,是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的。他们需要了解中国的理念,找到跟中国合作的渠道。

二卷讲到“一带一路”,有一个研究国际问题的专家就跟我说,什么叫“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就是第三轮全球化,而这第三轮全球化肯定是中国在引领。他的研究绝对不会停止在认识上,那他就会研究怎么样跟中国实现发展对接。

所以我觉得,今天的中国,只要把全面、立体、真实的情况介绍出去,就会产生共鸣,就会密切中国和各国的关系,也能达到我们扩大市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目的);特别是在中国已经达到引领全球治理的这个阶段,能更好地让中国发挥一个大国的作用。

   

资料图:图为在国外举办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首发式、研讨会或座谈会等的情景。(由外文出版社提供)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佟静;摄像:董超/王一辰;后期:刘凯;摄影:杨楠;主编:郑海滨)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