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民 >

调查表明“养儿防老”观念渐变,64%长沙老人喜欢居家养老

发布时间: 2018-02-06 16:46:49   |  来源: 长江晚报   |  责任编辑: 袁伟轩

 

长沙晚报记者杨蔚然

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养老指数蓝皮书2017》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2.4亿,2050年将达到4.8亿,占人口总数的30%,意味着每3个中国人中就会有1个老人。老年人最喜欢哪种养老模式?长沙市统计局民调中心最近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比达64%。“居家养老”是颐养天年的最合适方式吗?长沙的养老服务发展到什么程度?本报记者的调查走访,从一则故事开始。

A故事

独居的曾娭毑,选择进社区照护中心

长沙退休教师曾碧云与阳长剑(均为化名)夫妇“养老”的故事,耐人寻味。

“没料到身体垮得这么快,更没料到老伴说走就走。”80岁的曾碧云娭毑,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深圳,都已成家生子。两位老人刚退休时四处游玩,后来带孙子,带完大的带小的,孙子都长大了,而儿子的住房都不宽敞,于是老人回到长沙自己的家。

2017年1月,曾娭毑的老伴因脑溢血去世。老伴走后,曾娭毑最害怕的是孤寂。去年三伏天一个清晨,曾娭毑冠心病复发,她理智地躺在地板上,幸亏邻居家放了片钥匙,帮忙叫来120急救车。这件事,给曾娭毑独居的空巢生活敲响了警钟。

儿子几经商量,将母亲送到社区医养结合的长者照护中心。起初,曾娭毑有些情绪低落,孤独感挥之不去。慢慢地,她参与照护中心的娱乐活动,有时还有志愿者上门来助洁、助浴,一般小病小痛就在社区的照护中心解决,大病通过绿色通道转诊,回趟家走路只要5分钟。渐渐地,曾娭毑的精神状态好起来。

“养孩子是义务,养老完全依赖孩子是错误。”曾娭毑说,社区的养老服务想得很周到。

B随访

住家还是去养老院,需求各不相同

曾娭毑的故事引人思考,老年人到底该不该进养老机构?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在长沙街头进行了随机访问。

王爹爹(78岁):我每月退休金只有1000多元,进养老机构据说每月至少3000元以上,还要儿女补贴,我不忍心。收费太贵的住不起,条件太简陋的不想去,我宁可在家里舒服些。

邢娭毑(81岁):我听说独居老人在家突然发病都没人知道,我老伴过世多年,儿女不在身边,我担心哪天摔倒都没人扶,我还是住照护中心踏实些。

李爹爹(65岁):中国人就是讲“养儿防老”,生那么多儿女干什么的?到老了,还要把我送到养老院,我才不去呢!

袁女士(36岁):我母亲已过世,兄妹平常工作忙,父亲88岁,中风在床,还患有老年痴呆症,“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现在养老床位那么紧张,不知何时才能排得上队。

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处一位教授表示,老人不愿去养老机构的原因大体包括:容易产生被家人、社会抛弃的心理;有的收费过高让人望而却步;有的环境设施太简陋;养老院老人的文化层次、爱好不同,难以交流;养老的地方不能治病,治病的地方不能养老等。

C调查

老龄化加速,“一床一座难求”矛盾突出

调查1:居家养老占比高达64.0%

2017年8月20日至9月20日,长沙市统计局民调中心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情况为主要调查内容,面向全市9个区县(市)168个街道672个社区,随机抽选1330名60周岁及以上的长沙市民开展入户调查和电话访问,出炉的《长沙市2017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情况调查报告》表明:在“比较希望的养老模式”中,选择“居家养老”的调查对象占比64%,“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占比26.2%,“机构养老为主,居家养老为辅”占比4.6%,“机构养老”占比3%,“其他”占比2.1%。

目前的主要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占比95.4%,“社区养老”占比1.4%,“公立机构养老”占比1.7%,“民营机构养老(自费)”占比1.7%。

调查2:养老床位“一床难求”

长沙市老龄办近几年的《统计公报》数据说明,养老的供需矛盾突出。

2013年,长沙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2.84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5.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6.65万人;2017年,长沙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34万余人,约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8%,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3万余人。可见长沙市老年人口增速之快。

长沙医养结合机构的缺口更为严重,长沙现有医疗卫生机构5273个,养老机构147个,医养结合机构仅28个。全市有失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21万,养老床位只有30516张,医养结合床位仅4124张。

调查3:文化教育“一座难求”

在长沙市老干部大学,“2018年招生不到3000个学位,1月6日网络报名时,一秒钟有3907人同时登录系统,当天就吸引347946人登录学校微信和网站,都是来‘抢学位’的,有的老人凌晨来到学校报名,可谓‘一座难求’。”长沙市老干部大学教务处的工作人员袁昕波告诉记者。

该校校长龙志斌表示,长沙市老干部大学创校20年来,由最初的3门课程、140多人次,发展到今天的65门专业、281个班级,年学员达16000余人次,仍满足不了老年人接受文化教育的迫切需求,“老年教育从主要面向老干部转型发展为面向全体老年人群,是一种趋势。”他认为,老年教育应向基层发展和辐射,避免挤“独木桥”抢“资源”。

D问题

社区养老设施不全养老机构自身造血功能欠缺

登上2018年1月中国好人榜、致力于养老社区服务的诚实守信好人“万众和”董事长黄跃佳认为,养老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需要将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市场化与社会服务的职能融合、企业人与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融合;养老服务既是技术性服务,更是情感性服务,政府应引导市场回归服务本源,更多关注老人的实际需求(特别是精神、健康需求),以此来推动市场走向成熟。

华人照护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龙攀则表示,目前“社区养老综合配套设施缺乏、养老机构自身造血功能欠缺、服务定位模糊”制约了养老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将养老服务资源向社区引导,向真正需要养老服务的刚需人群引导;从医疗服务供给、投融资、场地提供等方面出台更有力、可落地的政策,补齐养老服务中的短板。

“无老年教育的评判标准体系;无完整的、得到社会认可的教育体系;无资金扶持。这些严重束缚老年教育产业的发展。”长沙市长寿老人家社区老年大学负责人文华,谈到了“文化养老”机构存在的瓶颈。

E见闻

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

记者从浏阳市永安镇永安社区文昌小区了解到,76岁的退休教师刘谷君,免费提供自家场所、放映设备,供社区老人学知识、听网络讲座。永安镇老年保健协会彭义华会长告诉记者,如今文化养老在乡镇蔚然成风,“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空巢、失能老人也有了“一对一”志愿者帮扶模式。

“我与老伴走南闯北几十年,叶落归根,我们在这里过得有规律、有情趣,享受了‘老不离家’的温暖。”在芙蓉区德政园社区长者康复服务之家采访时,83岁的谭杏安娭毑拉着记者的手说。该中心负责人李美华介绍,这是湖南“万众和”微型嵌入式社区养老模式,主要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

当记者走进芙蓉区朝阳街道睦邻日间照料中心时,“伴老、助老、爱老”粉红色匾牌映入眼帘,格外温情荡漾;图书阅览室、文化娱乐区、按摩理疗室,坐满了老人;65岁以上老人在此用餐,一荤一素一汤只收4元……该中心主任张学武介绍,他们还与周边小学、幼儿园建立互访制,让老人跟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手工,既让孩子懂得敬老、孝老,又能排解老人的孤独感。

F声音

居家养老成主流未来应有多元化选择

什么是居家养老?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的解释是:居家养老=家庭养老+社会保障和社会养老服务,其中家庭养老是基础和关键,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是居家养老的补充。

长沙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陈昌佳表示,日前长沙市出台了《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将通过给予建设补贴、设施改造补贴、运营补贴、入住费用补贴等方式,“真金白银”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政府补贴的目的,在于提高长沙居家养老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扶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和产业。

市卫计委正在探索三类医养结合工作模式,“支撑辐射”“联合运行”以及“养老院办医院”或“医院办养老院”的“整体照料”模式。

“目前长沙市‘9073’养老服务发展体系已初步形成,即90%的居家养老、7%的社区养老、3%的机构养老。”市老龄办主任郭华表示,居家养老“三不脱离”,即不脱离家庭,不脱离儿女,不脱离熟悉的社区环境。随着养老方式由“生存型”变“发展型、享受型”,社会应考虑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模式。

“‘养儿防老’难度越来越大,‘421’型家庭明显增多,两个独生子女的家庭,上要赡养4个老人,下要抚养至少1个小孩,未来社会化养老的趋势不可避免。”长沙市老年保健协会会长肖雅珩认为。

记者手记

从“养老”到“享老”

曾娭毑的故事告诉我们,“养儿防老”悄悄在改变。

面对不同的养老需求,怎样让“刚需”老人“有的进”,更多老人“有的选”?政府若在制度、法规、政策诸方面予以有力引导和推动,社会资源就会向老龄事业和产业流动。

比如,居家养老可借鉴日本“一碗汤距离”(儿女家煲好汤送父母家温度刚刚好)的模式,韩国、德国公益性住宅的“多代屋”,新加坡“三代同堂花红”,对与父母同住的子女发放补助等。甚至可以考虑,长期照护保险向居家养老倾斜、加强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等,从适老化、亲情化、人性化方面进行优势互补。

未来60后、70后,若不想“离家”,大可居家养老;若“不差钱”,可选择“高大上”的机构养老;若有能力爱旅游,有“移动式”“候鸟式”养老……以“中国式居家养老”为主,多元化、按需供给,让每家的老人有含饴弄孙之悦、鹤发童颜之容,真正从“养老”到“享老”,那才是最浪漫的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