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

发布时间: 2018-01-30 13:35:56   |  来源: 中国网健康   |  责任编辑: 袁伟轩

 

中国网健康讯 为提高bAVM介入治疗水平、规范医师临床操作实践,由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介入学组组织实施、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李佑祥教授、江裕华和金恒伟博士等执笔完成的《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日前发布。共识凝聚了全国40余家三级甲等医院43位神经外科血管介入相关专家组成的编委会集体智慧的结晶。

脑动静脉畸形(bAVM)是一种先天性疾病,脑出血、癫痫、头痛是该病最常见的特征,发病年龄多见10~40岁之间。bAVM破裂可致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和混合型出血,出血后的年致残率和致死率分别约为1.7%和1.0%。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科手术、血管介入、立体定向(SRS)等,其中介入治疗位于颅内深部、功能区及破裂并伴有动脉瘤的畸形团是首选。但是,介入医师队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在复杂的bAVM治疗适应症选择及其治疗策略上存在差异和问题。

共识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全面阐述了bAVM病因、病理、影像诊断、手术的适应证、手术入路以及并发症的处理等,并对治疗给出了相应的推荐意见。

对于证实为自发性颅内出血或无明显诱因长期头痛、癫痫或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可做相应的影像检查; DSA(血管造影)查明病因,这是诊断bAVM的金标准;对脑出血原因不明、急性期行DSA检查阴性的患者,应在2~4周后再次行DSA检查,以排除血肿占位效应导致的假阴性。

共识指出,因破裂bAVM的再出血风险以及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在破裂bAVM急性期,DSA明确出血的危险因素,应行靶向性栓塞。对于未破裂bAVM,若具有出血相关危险因素或相关症状的应积极治疗,这对防止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具有较好作用。DSA未发现明确的出血危险因素,可待二期处理畸形团;未破裂bAVM,可采取靶向性栓塞治疗相关危险因素。

共识在治疗策略上建议,中小型、非功能区、供血动脉微导管超选性好的bAVM,可个体化制定完全性栓塞策略;小型bAVM可一次性施行完全栓塞;中、大型bAVM可分两期栓塞,每次栓塞畸形团体积可控制在1/3~1/2以内。行开颅手术的bAVM若有深部动脉供血,术前应先栓塞供血动脉;若伴有深静脉引流或高流量动静脉瘘,术前应行部分栓塞;若畸形团达到Ⅳ或Ⅴ级,术前应进行部分栓塞;需要开颅手术的bAVM,宜在栓塞后早期实施,有条件的医院还可行复合手术。对于拟行SRS治疗的小型bAVM,应先行介入治疗消除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后再行治疗;对于拟行SRS治疗的中型bAVM,应行部分栓塞,使畸形团体积缩小后再行治疗。对于有出血、癫痫或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难以治愈的,可行姑息性栓塞。对于无法动脉入路、外科无法切除的bAVM,可以选择静脉入路治疗。

共识指出,颅内出血是bAVM介入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降压、气管插管、过度换气、渗透性利尿等措施,必要时行外科手术。若出现缺血性并发症,应尽早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必要时行DSA检查,行抗脑血管痉挛药物动脉灌注或球囊扩张。

此外,共识还对栓塞材料的使用给出了详尽推荐建议。(匡远深)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