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从生活的土壤中长出的文学”——李育善《惊蛰之后》用“儒生”之笔勾勒乡村图景

发布时间: 2018-01-23 14:21:49   |  来源: 新华网   |  责任编辑: 袁伟轩

 

研讨会现场

或展现扶贫一线和工作一线的真实情景,或反映基层乡村的政治生态,或抒发源于生活日常的内心感悟……陕西作家李育善的散文集《惊蛰之后》讲述了陕西省商洛市一个乡镇小村的风土人事。46篇侧重抒写当下生活的散文,记录了社会转型阶段中中国城乡的真实状况。

作者李育善

日前由文艺报社、《美文》杂志社、陕西师大出版总社联合在京主办的“散文写作与现实观照——李育善散文集《惊蛰之后》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指出,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经验沉淀。从生活出发写作,走的是一条缓慢的、不断积累的道路。李育善对文学的深入理解、不断实践,使其作品有了浑然一体的大气象,其中对社会、对生命、对人性,多有独特的体悟。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说,长篇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都存在关注现实、书写现实的问题。如何把现实转化成一种文学品质,成为文学的内在力量,是新时代下深化文学创作的重要问题。作者将那些浸泡了自己观念的素材拿出来,写得饱满而真诚,使他眼中的人物、事物在时代与生活的映照下承载了更多的意义。

“朴实而本真,是从那片土壤里长出来的。”文艺报副总编辑徐可认为,李育善散文最珍贵之处在于对生活的客观记录,字字句句都是生活原汁原味的投射,反映了广大农村最真实的风貌。

彭程、谢有顺、刘琼等文学评论家表示,李育善很真切地沉在生活里,因而他所感知与反映的人或事本身具有了深度与力度。无论是沉甸甸的苦难还是简单微小的幸福,他都给予了质朴和明朗的表达。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曾说:“李育善是儒生,他的文章就成了理解中国的一个小的但更具普适性的样本。”散文看似琐碎,但整体凸显出了当今变革时代,中国农村真实生活图景和社会现状。评论家穆涛认为,李育善的散文侧重写实,是对中国农村在当下社会转型阶段真实状况的判断与思考。

“春暖花开,春光明媚之时,温馨的芬芳滋润着我的笔。偶一声鸟鸣,叫我心也为之一动,这么美好的城市,这么自然的生态,我得好好去写,为这蓝天白云,为这鸟语花香。”李育善说,散文写作是献给故乡土地的一腔真情,饱含着他对文学创作的初心,对山水自然的敬畏,对时代宏图下乡村真实生活图景的深切热爱。(记者 史竞男 邢贺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