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走向人性深处——李帆新作展《性相近,习相远》

发布时间: 2018-01-22 11:15:09   |  来源: 中国网   |  责任编辑: 袁伟轩

 

  

阿拉里奥画廊(上海)《性相近,习相远》所在A2展厅门前

  2018年1月19日下午,李帆新作展《性相近,习相远》在位于上海西岸的阿拉里奥画廊开幕。展览开幕当天,上海的天空有些阴霾灰暗。步入展览所在的A2展厅,简洁明净的展陈空间一扫室外的阴沉。此前的2013年,李帆作品展《人生礼赞》曾于韩国阿拉里奥画廊展出。时隔五年,画廊再度展出李帆近三年创作的水墨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版画专业出身的艺术家,李帆从未被展出过的67件木刻版画的原木板也一并在展览中亮相,现场还原了艺术家原初的刀法和手迹。通过一系列新作,李帆继续探讨和追问人类共有的深邃本性以及他对于当代文化精神性指向的表达与思考。

  

李帆新作展《性相近,习相远》展览现场Artist and Arario Gallery; Photo: JJYPHOTO


  

李帆新作展《性相近,习相远》展览现场Artist and Arario Gallery; Photo: JJYPHOTO


  性相近,习相远

  李帆的作品通常取材自大众传媒中的图像,他通过拾取感兴趣的图像,经过个人化的转译与再造,完成作品的创作。图片是李帆创作思考的原点,就像引子,激发他的所思所感。此次展览中,李帆的水墨作品主要创作于2015至2017年,继《生意》系列作品之后,李帆对绘画技法、材料、造型的掌握更加娴熟,他在新作中混合使用墨与丙烯,进一步拓展了材料与媒介的表现力。

  本次新作展主题为“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阳货》,意为人(或生命)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互相之间是接近的,而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却互相之间差异甚大。在当下科技革新、资讯共享与人类认知不断被颠覆的文化变动时期,如何以个人化的视觉表达在本我与深邃的人性间寻找共性,以探究人类永恒的本性是李帆在作品中持续关注和探讨的重要主题,也是贯穿其艺术生涯的一条创作脉络。

  

李帆新作展《性相近,习相远》展览现场

  

李帆新作展《性相近,习相远》展览现场

  

李帆新作展《性相近,习相远》展览现场

  在接受艺术中国记者采访时,谈及此次展览主题和主要向观众传递的观念,李帆说: “我希望走进内心的最深处,将看似个人化的部分表达出来并以此找到与观众的共鸣。今天,由于世界的平面化,资讯的共享和时代的复杂多变,我们一直在强调差异而忽视了一些永恒不变的事物。人类共同的内心本性是不变的, 这是我一直在追寻的主题。”

  

《心魔》,丙烯、中国墨、麻纸,200 x 109 cm,2016

  

《掀起运动》,丙烯、中国墨、麻纸,200 x 109 cm,2017

  

作品局部Artist and Arario Gallery; Photo: JJYPHOTO

  

作品局部Artist and Arario Gallery; Photo: JJYPHOTO


  李帆的绘画创作始终带有一种“鬼魅”的气质。利用传统的“写物”手法与“写意”的态度,李帆将自我蜕变过程中的怀疑、敏感、孤独与好奇带入作品。这次的新作中,《掀起运动》、《深渊》、《心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画面中大面积黑色水墨的运用,令人物的脸赫然纸上。李帆的作品从一开始便注重对画面人物眼睛的刻画,这些人物眼神很难用一个确切的形容词来概括,它们是暧昧不明、内容丰富和耐人寻味的,这正是艺术的想象空间,也令李帆的作品充满含蓄与隐晦的气质以及与原始图像截然不同的全新视觉图示。

  

李帆新作展《性相近,习相远》展览现场

  

李帆新作展《性相近,习相远》展览现场

  “大量储备,一气呵成”

  ——李帆

  从1992年至今,李帆走过了25年的创作生涯。在此期间,李帆的艺术创作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1992年到2000年是李帆创作的“懵懂”期和“记事”期,通过对现实环境的真实呈现,表达艺术家对世界的直接反应;2000年到2005年,结束了对艺术的懵懂,艺术家进入自觉自省的阶段,面对世界的纷繁,回望自我、找寻出路,冲破世俗的外壳,以“性”为载体把自己的“肮脏”呈现在作品中。2005年之后,伴随个展《性本》,李帆实现了对“虚伪”的破解,有勇气面对自己,并用自己的态度审视周围,开始享受带有个人态度观看世界的欢愉,最终通过大量纸本作品将其释放;2010年,作为“象物”时期的记录,李帆个展《生意》标志着其“自我救赎”的逐步完成,艺术创作化繁为简,进入一种自然流露的状态,艺术家的自我得以建构,走入“娱神”阶段。

  

《浴望》,丙烯、中国墨、麻纸,200 x 109 cm,2016

  

作品局部Artist and Arario Gallery; Photo: JJYPHOTO


  

艺术家李帆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此次新作展,李帆坦言所有作品从动笔到完成几乎一气呵成,更强调绘画的当下性。“现在考虑的已经不是技术问题和画面关系如何处理,很多色彩和用笔不见得是当时画出来的,有时很下意识,也不单纯是情绪和感受的直接宣泄,更多的是将我对图像的视觉感受和当时的精神状态通过媒介材料传递的过程。”李帆谈到此次新作的作画方式时说。

  

《爱的躯壳》,丙烯、中国墨、麻纸,138x70cm, 2016

  

作品局部Artist and Arario Gallery; Photo: JJYPHOTO


  《爱的驱壳》是李帆在母亲去世后所作,那段时间李帆无意中看到一张木乃伊的图像,在一种受到触动和情绪被调动起的瞬间完成了作品,整个绘画过程一气呵成,金色的丙烯令画面闪烁着温暖的光辉,渗透出艺术家对母亲的感情。

  

《嘴里有刀》,丙烯、中国墨、麻纸,200 x 109 cm,2017

  

作品局部Artist and Arario Gallery; Photo: JJYPHOTO


  《嘴里有刀》源自一张蒙古小孩嘴里含着其他尖锐物的图片,李帆的作品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它们触发和撩拨着观看者的心理,令人不安。“整个画面冷冷的,这样的事发生在一个小孩身上,具体什么意思我没法解释,就是我的情绪和感觉。”李帆在接受采访时说。尽管李帆画的是水墨画,但他一直强调自己一直在中国画的外围,也绝不会进入国画系统,水墨对他仅仅是一种材料,是他体验世界和自我表达的一种媒介。他绝不刻意融入某类画家群体,也绝不为迎合市场需求而违背自己的心意,他的创作一定要遵循自己的心迹,与自我的内心发生关系。“从以前的铺垫到今天,从内容到内心都是匹配的,不装的,拿捏、控制的时候相对自由好多。”

  

李帆新作展《性相近,习相远》展览现场

  

李帆新作展《性相近,习相远》展览现场

  

李帆木刻版画的原木板Artist and Arario Gallery; Photo: JJYPHOTO


  

李帆木刻版画的原木板Artist and Arario Gallery; Photo: JJYPHOTO


  67件木刻版画的原木板:呈现艺术家原初刀法和手迹

  作为版画专业出身的艺术家,李帆在近几年重新拿起了刻刀与木版,投入木刻版画的创作。展厅墙面展出李帆67件木刻版画的原木板,这在一般的展览中并不常见。从每件木板上凹凸不平的刻刀痕迹可以一窥艺术家创作时的思绪和精神状态。

  

李帆木刻版画的原木板

  

李帆木刻版画的原木板

  尽管媒介比较传统,但木板作为与绘画不同的媒介对李帆有着不同的意义。李帆告诉记者,“我现在刻版画,是因为那些被选来刻版画的图示我已经画过无数遍,但是换一种媒介我可能对这个图像有新的表达方法,或者会产生和原来作品完全不同的意味。木刻又是一个可以控制,不受空间、材料影响的方式。另外,我还有一个情结,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说我不太适合木刻,我当时也觉得自己不太适合,只会石版和素描。现在从第一张刻到现在一百多张,我觉得越刻越好。而且这次展览特别有意思,大家看了版画之后觉得版画相对挺有意思。可能是因为版画没有负担,没有那么多束缚,我把它像纸本一样当作练习、当作吞吐的一个自然过程,脑子里也没有刀法,我已经不把他当版画看,最重要是换一种媒介给我带来新的认同。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基于未来创作的储备,未来的创作可能版画的元素都有,但它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版画,媒介的拓展能够承载我更多元的思考,为将来做词汇的储备。”

  

李帆木刻版画的原木板

  

展览现场

  

《伊甸园》,丙烯、中国墨、麻纸, 279x138cm,2016

  从第一次与“心魔”相对时的纠结痛苦,李帆逐渐找到了与它相处的方式,绘画对李帆是一种救赎,是抵御并正视自我狭隘,找寻人类内心普遍共性的途径。“内心的那个我真的是肮脏的、见不得人的,不能曝光的,《性本》、《生意》再到最近的这些作品出来,实际上对我是一种救赎,我的人性依然肮脏,但是我可以正视它、面对它、我不觉得它属于人类范畴之外。”李帆对记者说。从《性本》对自我“虚伪”的破解,《生意》对自我的救赎与释放,本次展览作为艺术家“娱神”阶段的起点,李帆完成了对形、神、意的把控,逐渐走向人性深处,开花结果。

  

李帆新作展《性相近,习相远》展览现场Artist and Arario Gallery; Photo: JJYPHOTO


  

李帆木刻版画的原木板

  

李帆木刻版画的原木板

  

李帆木刻版画的原木板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3月11日。(作者:台馨遥,部分图片来自阿拉里奥画廊)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