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文化

汉字的网络化生存,不必焦虑

发布时间: 2017-12-15 16:24:37   |  来源: 北京日报   |  责任编辑: 王子枫

时值岁尾年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总结时间。近年来,许多机构常常会在年尾进行年度汉字的评选,借此来回望这一年的全民焦点,以文字来为这一年的种种做注脚。

与以往类似,今年的候选名单中依然有不少网络流行字,“怼”“尬”“赞”“强”“戏”等字都有浓厚的网络色彩。在《新周刊》的评选中,“尬”字在尬、戏、新、油、租五个字中,得票率高达52%。有读者感慨:“要是‘尬’字胜出,那真是太尴尬了。”

其实年度汉字网络色彩如此浓厚并不奇怪,这种总结本身就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开放、迅捷的互联网让人们彼此影响,让一个字、一个词能够迅速在全网流行开来,才有了年度词汇或汉字这种说法。这种传播速度快到你稍有几天不关注,可能就会听不懂身边人说的是什么。比如去年火爆一时的“蓝瘦香菇”“皮皮虾,我们走”……这些字全认识,但很多人,尤其是与网络略有距离的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为什么身边的人都在说这种莫名其妙的话。

网络让文字越来越随意、粗粝、娱乐化。今年以来比较流行的“撕”“怼”“尬”这些汉字都在网络上获得新生,有些以前被视为粗口的词汇,在网络上也可以畅行无阻,无论男女老幼张口就来,往往令许多“保守”的人瞠目结舌。编剧过士行就曾被这样的年轻人震惊过,没有想到一些连自己这种很糙的老男人都说不出口的词,身边的年轻女孩张口就来。

这些简单、直接、粗暴的文字在网络世界的新生,正是当下网络文化的一大特征。披着网络的外衣,似乎以往人与人之间的客气、礼貌都可以被忽略了,动不动就开“撕”,一言不合就互“怼”,时不时就陷入“尬”聊,朋友圈里也有了许多“点赞之交”。

在网络中文字已经失去了仪式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的损失。要知道,汉字的优美与诗意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因此获得更长久的生命。

不过,文字既然是时代的记录者,就无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烙印,专家学者们也不必着急地向网络词汇举起“狼牙棒”。这些简单粗暴的文字记录下的其实是当下人们焦躁不安的心态。快速发展的社会,让我们无法再像《诗经》的年代,“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其实,文字也如同植物,有的只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迅速发芽生长,又飞快焦黄枯萎,许多网络新词爆发式地流行一时,又很快湮灭在网络的海洋中;有的则如大树,长得虽慢,但一年一年地向下扎根,寿命可长达千载,比如一些古汉语至今仍存在于某些地域人们的生活中。语言的自洁功能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强,深厚的传统文化必然能够漫过这些语言的浮萍,滋养当代人的心灵。(牛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