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欣慰的是“十四年抗战”写进教科书
发布时间: 2017-09-19 10:55:50 | 来源: 辽宁日报 | 责任编辑: 王子枫
抗联老战士李敏。(照片由李敏提供)
提示
94岁的抗联老战士李敏在2002年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精神宣传小分队,15年的时间里,这支小分队足迹遍及东北的山山水水。老人现在最高兴的事就是“14年抗战”已经写入中小学教科书。
94岁老战士唱起抗联军歌
94岁的李敏居住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一处幽静的小院里。每年“八一”建军节到“九一八”纪念日期间,是老人最忙的时候。作为目前仍健在的为数不多的抗联老战士,人们对抗联历史的纪念、对抗联老兵的敬意就凝聚在她的身上。
9月7日11时,记者来到李敏家。这已经不是记者第一次采访李敏,2015年8月14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夕,记者在黑龙江省的一次纪念活动现场,就看到了李敏和她的抗联精神宣传小分队的演出。当时92岁的李敏正站在舞台中央,身穿抗联军装,手举抗联旗帜,高唱着抗联歌曲。第二次见面,老人依然身躯挺拔,精神矍铄。
采访就从两年前让记者印象深刻的那次演出和老人唱过的这些抗联歌曲说起。准确地说,是唱起——“绚烂神州地,白山黑水间。十四载,强敌嚣张,铁蹄肆踏践。中华民族遭蹂躏,惨痛何堪言,骨暴原野血染白山巅。义愤填膺,揭竿齐奋起,誓驱倭寇,团结赴国难。民族自救抗日军,铁血壮志坚,杀敌救国复河山……”
这首由抗联名将李兆麟将军作词的 《第三路军军歌》,李敏一字不差地唱了下来,情绪高昂。随后,她就陷入了无尽的回忆之中,想起抗联第三路军和西征的那段历史:从1936年至1938年,东北抗联各部决定实施西征,目的就是为了打通与党中央和关内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直接联系,改变东北抗日联军孤军抗战的局面。1939年,原来的抗联第三、六、九、十一军改编成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就是李兆麟将军。西征的过程异常惨烈,部队伤亡惨重。1941年,第三路军仅余的数百人转入苏联境内进行整训。“缺衣、少粮,更缺弹药和药品,残酷的环境之下,我们就是唱着这些军歌,凭着坚定的信念坚持下来的。”李敏说。
成立东北抗联精神宣传小分队
“日本强盗凶似狼,强占我地方,抢夺屠杀后再烧我村庄,可怜我同胞们千万民遭殃。……兵和民,不要分,齐心打敌人,联友军,杀仇人,仇和友认清,穿枪林、冒弹雨,不怕水火深,弟兄们,向前进,冲破敌中心,不后退,不投降,敌军火虽猛,我们心坚强,震山河,守四方,雪国耻,复边疆,万古把名扬……”
1931年,8岁的小姑娘李敏就是这样唱着抗日歌曲在小兴安岭梧桐河畔参加地方抗日救国组织儿童团的。1936年,李敏开始跟随李兆麟将军的部队转战林海雪原,是当时抗联队伍中最小的女兵之一。80多年过去了,抗联的艰苦岁月伴着这些歌曲留在了老人的记忆里。李敏向记者展示了一封珍贵的信件,那是1989年中宣部原部长陆定一写给她的。“那年陆老已经83岁了,生病住在医院里。我去医院看望他,向他汇报我正准备出版抗联歌曲选的情况,希望他能为抗联写点什么。当天晚上,陆老就给我写了这封信。”
陆定一在信中说:“东北抗日联军的光荣事迹,我们宣传得太少了,全国人民知道得也太少了。我希望在东北的各大城市里,要有东北抗日历史的纪念馆,不要让我们的子孙一无所知。否则,我们就愧对先烈,也无法向后人交代”。这段话支持着李敏把宣传抗联精神的事情一直做下去。
2002年,“九一八”纪念日当天,李敏在哈尔滨发起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精神宣传小分队,成员大部分是抗联烈士的后代和离退休老同志。15年间,小分队的成员一度发展到数百人,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李敏带着大家重走抗联路,在抗日联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讲述当年的抗联故事,高唱抗联歌曲。“抗联路是一条红色的路,是一条洒满烈士鲜血的路。重走抗联路是为了纪念抗联的精神,是一代一代的薪火传承,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到处都有当年抗联战士战斗过的身影和足迹,村村屯屯到处都有红色的根据地。抗联文化、抗联历史需要我们挖掘,更需要广泛地宣传,以便把它传承下去。”李敏说。
担起弘扬抗联精神的历史责任
李敏曾任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她的丈夫、当年的抗联战友陈雷曾任黑龙江省省长。这样的政治地位更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要承担起总结和弘扬抗联精神的历史责任。
几十年来,收集整理抗联史实,寻找抗联烈士的遗骨遗迹,为英勇牺牲的战友树立并重塑纪念碑,成了他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让世人认识到东北抗联的历史功勋更成为他们毕生的心愿:“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人民的抗战就开始了。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着反日大旗,英勇奋战,流血牺牲。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孤悬于敌后,与数十万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当时的国民政府没给我们一颗子弹,没有给我们一支枪。我们要想吃一粒粮食,就要用生命去换。著名的抗联《露营之歌》中那句‘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就是当时艰苦环境的生动写照。在这场残酷的斗争中,抗联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大多战死,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支军队中都罕见的,无论是总司令、军长还是士兵,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饿死、冻死和战死的威胁。仅军以上的干部就牺牲了30多位。没有哪一场战争,像东北战场这样惨烈。由于我们长期宣传的是8年抗战,东北抗日联军14年抗战史,逐渐被历史淹没了,好多人只知道8年抗战,不知道抗战14年,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2006年,陈雷因病去世,让东北抗联14年抗战史为更多人所知成为他未完成的心愿。而李敏继续与众多抗联老战士和历史学者一道,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历史是14年而不是8年的观点奔走呼吁。2015年9月3日,在电视机前收看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的李敏,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句话时,激动万分,“14年抗战史终于得到了认可,东北抗联的历史终于得到了认可。”
今年初,14年抗战史观写入中小学教科书,让李敏感到欣慰:“当年,我和我的同学就是因为身受爱国主义教育才加入抗日队伍中的,我的同学绝大多数都牺牲了,没有一个投降的,就是因为当年的教育。只有让我们的下一代知道这段历史,抗联的精神才能传承下去。”
□崔俊国本报记者高爽
延伸
希望新闻界加大对东北抗联的宣传
走进李敏的家,仿佛走进一座小型的抗联纪念馆:院子里摆放的数十块石碑上,刻着纪念抗联英烈的文字,最新的一块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文。三层小楼的每一个房间里,摆满了与抗联有关的图片、书籍和文物,就连走廊和楼梯两侧的墙壁上,也都张贴着抗联的图片。
一组老照片摆放在房间中显眼的位置,是老人刚刚收集到的,图片中是抗联战士布满冻疮的伤脚。老人说,像这样的文物和图片还有很多,“作为一名幸存的抗联老战士,我有责任和义务让全国人民更进一步地了解和认识到,东北抗联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讲政治、懂军事的正规部队。东北抗联打了那么多的仗,可是我们现在又有多少战绩呢?那么多的抗联将士牺牲在东北,还有多少烈士没有为他们树碑立传呢?这一切都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尽快地去抢救。”
指着院子里的一块石碑,老人坚持要我们记录下碑上的文字:“东北抗日联军辉煌战绩:作战次数10余万次。据日伪统计机关统计:1935年39105次,1936年36517次,1938年13110次,1939年6547次,1940年3667次。日伪军伤亡人数,据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推算:1931年至1937年歼敌103500人,1937年至1945年歼敌82700人,共186200人。牵制日军兵力:1937年20万,1940年40万,1941年76万。抗联后期进入苏联进行军事整训编为国际旅并派遣55个小分队深入东北各地侦察日军军事部署,为反攻东北做了充分准备……为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黑底白字的石碑上,每一组数字都用鲜红的墨色突显出来,在阳光下格外刺眼。
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连午饭都延误了,94岁的抗联老战士未有倦意。对着我们的镜头,她深情地说:“希望新闻界的朋友能加大对14年抗战的宣传,特别是对东北抗联的宣传,作为一名抗联老战士,我向你们再一次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礼!”
□本报记者/高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