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民 >

龙津中一景 宋伯夫妻免费指路

发布时间: 2017-09-14 10:20:19   |  来源: 广州日报   |  责任编辑: 王子枫

 



  

  遇到复杂路线,宋伯会给问路人画示意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摄

  

  宋伯投入地为人指路。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摄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梁超仪、林亦旻)广州市荔湾区龙津中路530号,87岁的宋金湖设立了一个小摊,命名为“公益问路指南”。他每日准点到达,随时为有需要的路人提供免费的导航服务。从2002年至今,宋金湖扎根问路小摊15年,风雨不改,于是被老街坊昵称为“广州活地图”。被丈夫的执着和热心打动,77岁的妻子陈燕娥也加入了免费指路的队伍,这对被街坊调侃“神雕侠侣”的老夫妻双双做起了义工,累计服务路人超过3万人。

  昨日记者来到宋伯的“公益问路指南”,看到这个小摊占地不足5平方米,两张矮凳、一张四方木桌、一本切割整齐的白色便笺本(宋伯随时为路人画路线图的纸条),还有靠墙边的两个大水壶就是小摊的全部家当。两个大水壶里泡着普洱茶,宋伯和娥姐在矮凳上相伴而坐,早上喝一壶,下午乏了再喝一壶,就能时刻精力充沛又耐心慢慢向路人“指点迷津”了。

  身边有那么一张“活地图”,街坊们自然一提到宋伯夫妇就竖起大拇指。为了不辜负街坊们“赐名”“广州活地图”,宋伯时刻不敢放松,定期更新大脑的“知识库”。宋伯说,他年轻时喜欢四处游走,广州的大小街巷早已熟记于心,“一张无形的地图早就在我心中”,他拍了拍胸口,乐呵呵一笑。然而,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宋伯更是每日必读《广州日报》,只要看到不认识的路名,发现新的建筑出现,必定认真做记号,熟记在心。

  “你们慢慢走。”每逢路人问完路离开时,宋伯不忘细心叮嘱。不知不觉间,光阴飞逝,宋伯、娥姐服务过的路人竟然有3万人之多。虽然他们大多匆匆离去,无缘再见,但夫妇二人仍然默默地守候在问路小摊旁。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宋伯的听力逐渐弱化,娥姐便成了宋伯的“喇叭筒”,为老伴复述路人的问题,这是老夫老妻多年形成的默契。

  现场:

  努力为路人指出最佳路线

  昨日上午9时37分,一个小伙子拖着一箱行李来到档口前,“请问去广州火车站怎么走?”两秒不到,宋伯指着不远处的公交站说:“坐地铁要转线麻烦,我建议你到前面坐288,直接就可以到啦。”小伙听后连声道谢:“谢谢阿伯!没想到广州街头还有专门免费指路的。”

  宋金湖说,自己今年87岁,在这一带免费指路已经有15年。他有固定的“打卡”时间,早上8时30分到中午12时,下午2时30分到5时,即使节假日没有特殊情况也不休息。说起自己对于广州道路的熟悉,他不无骄傲地拍着胸脯说:“地图就在我的心里。”记者随机出考题让阿伯指路回广州日报社,他脱口而出指着前方说:“走过这条康王路,转去光复路,然后在人民路转右,经过儿童医院左边的巷子就是啦。”

  说起自己多年公益问路指南的诀窍,他说首先自己常年在广州游走,对于广州的地名都非常熟悉,再则自己指路时一定会给出一些标志性建筑作为参考,让问路人不至于找不着方向。此外,桌上那盒便笺纸更是自己的好帮手,“有些太远太复杂的路,就直接画图,把标志性建筑标好,那问路人就容易找啦。”

  街坊:

  热心公益的夫妇是最佳拍档

  记者随后来到宋伯所在的逢源街惠城居委会,居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宋伯于2002年加入逢源街长者义工联队。除了为行人指路外,还会在街头巷尾巡逻,发现问题及时向居委会汇报,如果有垃圾没有清理他还会身体力行去清理。社区每逢周四晚有爱心晚餐送餐活动,宋伯多年来参与义务送餐,直到去年因为腿脚不便才没继续参与。宋伯“为社区付出了很多,是名优秀义工。”

  2006年,宋金湖又发动妻子加入逢源街长者义工联队,夫妻双双做义工。在问路小摊,他们随时为陌生人伸出援手。附近经过的街坊冯姨介绍,这对老夫妇每天早晨义务打扫街道,每次经过他们的小摊,周围的街道必定是干干净净的。老街坊争相介绍,二人热心助人的事很多,今年7月,娥姐路过万科小区,发现有女子身体不适,面色苍白,宋伯打110、120以及居委会电话,对女子进行救助,120急救车医生诊断是急性肠胃炎,及时送院进一步诊治。

  “神雕侠侣”的日常:

  豉油鸡引发的爱情

  “我与老伴分工明确,我负责对外联络,她负责耳听八方。”说起问路小摊的分工,宋伯说。

  宋伯的右耳并不灵光,于是娥姐主要负责“内务”,时常充当他的贴身翻译、“喇叭筒”,随时切换角色。宋伯热爱跟街坊聊天,手机上有不少电话,所以主要负责“对外联络”,一旦发现社区内有什么状况出现,他随时拨打电话,通知110、120急救,并且有针对性地通知社区的相关负责人,二人分工明确,合力为社区服务。

  细细走近这对老年版“神雕侠侣”,二人的日常生活很规律。每日清晨六时多,宋伯、娥姐起床后到问路小摊处打扫路面,然后回家吃早餐,八点半准时驻守问路小摊。忙碌时,一天有10多位路人上前询问,部分方向感特别差的路人,娥姐还会热心引导一段。

  “当年就是一碟豉油鸡被他骗走了。”时值问路小摊闲暇时,娥姐打趣告诉记者。说起二人相识经过,娥姐介绍,当时他们在厨房做帮工,一位师傅故意挑刺,要求宋伯立刻做一道豉油鸡,然而他并不会。热心肠的娥姐看不过去,手脚麻利地做出来了,拿给宋伯应急。手拿豉油鸡,宋伯十分欣赏娥姐并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而是热心又心直口快,于是喜欢上了她。

  在娥姐的包容下,宋伯不会做菜的习惯一直保留至今,娥姐心服口服地夸赞他记忆力超群,却又忍不住数落他一辈子吃她饭菜的“懒惰”,时逢中午,娥姐边数落,边准备回家为宋伯制作饭菜去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