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民 >

建立养老服务、健康保障、关怀照料三个机制 日照探索啃下脱贫“最硬骨头”

发布时间: 2017-09-11 15:17:49   |  来源: 大众日报   |  责任编辑: 王子枫

 

  □ 本报记者 杜辉升 罗从忠

  8月31日正午,王祥俊如往常一样,带着蒸好的包子来到冯启兰家。满头银发的冯启兰正帮同样满头银发的婆婆翻身、按摩,王祥俊把饭放在桌上,熟练地搭上手,边帮忙边和婆媳俩唠嗑。

  冯启兰现年72岁,家住五莲县洪凝街道西庄村,丈夫早已去世,女儿远嫁他乡,跟97岁的婆婆相依为命。20多年前,面对瘫痪的婆婆,冯启兰一人挑起重担。随着冯启兰年事渐高,仅伺候婆婆就力不从心,一日三餐更是没有精力,俩人日子过得艰辛。“现在可好了,互助养老了,俺每天都能从村里领热乎饭,祥俊也每天来看俺娘俩,帮着打扫卫生,洗洗衣服,还帮我伺候俺婆婆。”冯启兰说。

  日照市自2016年开展“互助养老扶贫”,针对无子女或子女无赡养能力、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建档立卡贫困老年人,通过村级组织主导、公益性岗位支持或志愿组织参与等方式,聘请有劳动能力的居家贫困妇女,与“老困孤”贫困人口结对帮扶,变送钱、送物为送服务、送关爱,同步解决失能老人“解困”与贫困妇女“脱贫”两个难题。目前,日照市已在296个村开展扶贫互助养老,聘请护理员616名,照料建档立卡贫困老人2134名,初步形成了立足农村社区,以邻里互助、公益补助为特点的新型贫困人口养老模式。

  冯启兰家曾经的困境并非个例。据了解,截至2016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贫困人口有48.2万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53.8%;因病致贫的有31.4万户,占贫困人口总数的67.6%。这部分人既面临“脱贫”的难题,也有“解困”的迫切需求。

  锁定脱贫攻坚中这块“最硬骨头”,日照市帮助这部分人增加收入的基础上,构建起养老服务、健康保障、关怀照料三个机制,对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作了有益探索:以“邻里互助养老”的创新方式解决农村贫困老人的养老问题,以“三专一免”健康扶贫模式应对贫困人口“看病难”,以“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运作+社会志愿参与”的方式解决贫困失能群体的居家照料难题。

  8月30日,在东港区河山镇卫生院的扶贫病房内,70岁的崔维仁正坐在病床上输液。有着20多年肺病史的他是老病号。“为了治病,每年要花2万多元,这么多年拍的片子比床都高。”崔维仁的妻子说。幸运的是,自2016年6月以来,崔维仁在镇卫生院住院治疗再也没有花过一分钱。

  日照市委副秘书长、市扶贫办主任谢飚介绍,尽管政府已构建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等大病救助体系,但10%左右的个人自负医疗费,还是把许多贫困患者挡在了住院治疗的大门外。为此,日照市创新构建起专档管理、专人指导、专区治疗、在当地乡镇卫生院住院治疗全免费的“三专一免”健康扶贫模式。全市1.44余万户贫困家庭得以免费查体,还有了可供咨询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自去年8月份以来,全市已住院治疗贫困患者6193例,免除患者自负医疗费236.2万元。

  贫困“老病号”之所以能在当地卫生院住院治疗全免费,主要在于日照市以政府财政兜底方式,通过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销售,建立起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大病救助和医疗机构适当减免等制度的有效衔接。

  崔维仁虽然常年卧病在床,尚有妻子侍奉一旁精心照料,而那些遭受失明、肢体残疾、精神疾病、孤寡独居等问题折磨的贫困失能人群,免除医疗费用之外还需要给予日常照料、关怀救助。与此同时,许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人员有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愿望,当中缺少的就是一个有效沟通联络桥梁。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运作+社会志愿参与”的方式,日照市建立起统筹解决城乡贫困弱势群体的家政服务、生活配送、医疗保健、物业维修、人文关怀、精神慰藉、紧急求助等综合信息平台。贫困失能人员只需按SOS一个键,就能立即连接到信息平台。信息平台第一时间通知公益岗位服务人员、村两委、帮扶干部或有关机构、社会志愿者、加盟店等送服务上门。若遇到身体不适或其他紧急情况,信息平台第一时间通知家庭医生、120或其他施救队伍及时救助。如此一来,日照市建立起15分钟上门服务圈,实现了贫困失能人口的“一键求助”。脱贫攻坚以来,全市各级526个志愿组织参与各种形式的扶贫活动,累计投入资金2380余万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