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民 >

人民日报:多一些能在人心中发芽的电视剧

发布时间: 2017-09-11 14:03:05   |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  责任编辑: 王子枫

 

  如何在占据“数量高峰”的同时抵达“质量高峰”,成为电视剧产业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这一文件着眼于营造良好政策环境,针对电视剧产业积累的深层次问题精准施策,引发舆论关注。

  好的电视剧如同一粒种子,能让真善美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从上世纪80年代的《四世同堂》《红楼梦》《西游记》,到90年代的《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再到2000年以来的《亮剑》《奋斗》《琅琊榜》《人民的名义》……家喻户晓的经典佳作,影响了一批又一批普通观众。不同时期电视剧创作形成的潮流,与特定时代文化景观特征互相映照,发挥着巨大的价值引领作用。

  时代成就了电视剧产业的繁荣。改革开放以来,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艺术的主流消费形态,在文化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电视剧瞄准现实生活,也成为时代变迁、社会转型的生动记录。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电视剧产业经过市场化改革后进入高速成长期,随着社会资本不断涌入、新兴文艺主体参与创作,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近年来,在网络视频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电视剧的制作方式、播放平台及市场渠道都大为拓展,产品形态更加丰富、播出形式日益多样,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电视剧产量和播出第一大国,电视剧一直保持着年产400余部、15000多集的水平。

  然而,由于电视剧产业发展迅猛,资本、热钱蜂拥而入,一些乱象也纷纷出现。现实中,有的剧组明星片酬畸高,几个主要角色甚至拿走制作成本一多半以上,电视剧制作经费反而捉襟见肘;有的剧本粗制滥造,抄袭模仿痕迹明显,不合常理的情节屡屡出现,“神剧”“雷剧”频遭吐槽;还有的热衷于“蹭IP”,一窝蜂地拍“谍战剧”“后宫剧”“盗墓剧”,令人审美疲劳。此外,假收视率、唯明星论等不良趋向也时常见诸报端。凡此种种,已严重恶化了电视剧产业生态。

  环顾世界,电视剧制作水平、传播能力,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电视剧作为大众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常常关联着国家文化形象建设、文化安全、文化自信与文化活力,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艺术属性和产业属性。如今,尽管我国电视剧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国际竞争力仍然偏弱,影响力远不及欧美日韩的影视作品,与我国文化大国的地位并不匹配。因此,如何在占据“数量高峰”的同时抵达“质量高峰”,成为电视剧产业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

  电视剧产业面临着独特的政策与市场环境,其创作与传播,受文艺和市场双重标准的评价。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产业领域,政府的引导、管理和监督等极为重要。正因如此,遵循通知要求、落实具体政策,一方面积极着手整治问题,为电视剧产业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开展有效引导、调控和扶持,让从业者把精力专注于创作,才能积极推进电视剧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价值导向是产业政策的核心。有理由相信,在政策指引支持下,中国电视剧产业将行稳致远,拥抱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作者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