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民 >

北京鼓励机关单位对外开放文化设施

发布时间: 2017-09-11 10:24:33   |  来源: 新京报   |  责任编辑: 王子枫

 

 

  



  7月5日,华展国际公寓居民在“读聚时光”阅读。这是一处由地下空间改造成的公共文化场所。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印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9月7日,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对于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做出了明确规定。昨天,在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上,市文化局就意见作了说明。

  意见指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要率先建成均衡发展、供给丰富、服务高效、保障有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为实现总体目标,意见列出了8项主要任务,提出要围绕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创作生产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因此,必须坚持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作为重要的基本服务设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纳入政府基本建设投资和城市运行保障。

  ■ 焦点

  1 支持民办机构兴办图书馆博物馆

  《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强调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化的重要性。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不断完善指导性目录,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具体而言,首先要统筹开发各类文化资源,鼓励和引导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内部文化设施向公共免费或优惠开放,扩大服务覆盖范围。

  另一方面,要支持民办机构兴办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实体书店、公共阅读空间、点播影院,鼓励社会力量捐赠公共文化事业。

  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要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办法,吸引社会组织和企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加强对文化类社会非营利组织的引导、扶持和管理,促进其规范有序发展。

  2 以“15分钟服务半径”规划文化设施

  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密度,意见提出一个量化标准:“以15分钟为服务半径,规划基层文化设施布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该标准是由2015年6月印发的《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确定的。《标准》提出,应以步行15分钟为服务半径,统筹设置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文化设施应选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方便群众参与、易于疏散的地方独立建设,或与相关公共设施合并建设。

  朝阳区委书记吴桂英介绍,作为北京市全国首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朝阳区已经基本形成了“15分钟文化服务圈”,为此,朝阳区建立了“区级-地区级-街乡级-社区(村)级”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现有区级设施5个,规划地区文化中心10个,街乡级文化中心43个,社区(村)级文化活动室495个。与之配套,朝阳区加强公共文化队伍建设,建立群众文化队伍2844支,骨干力量7万余人。

  3 公共文化设施与新建小区同步验收

  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意见还明确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在设施保障方面,意见提出,要确保公共文化设施、全民健身设施与新建、改扩建住宅小区建设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及时交付使用。已建公共文化设施,未经区政府和市政府相关部门批准,不得擅自拆除、改变使用性质或转让。

  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还提醒,结合正在开展的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的开展,对于疏解后的腾退空间,要积极用于公共文化服务,改善和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

  意见还提出,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各区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同时,要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统筹用好现有渠道资金,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提高财政资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城市副中心将建剧院图书馆博物馆

  针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共文化建设和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意见提出了专门要求。意见称,城市副中心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规划其文化设施空间布局,推进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副中心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对于京津冀三地文化协同,意见提出,要认真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主动对接雄安新区公共文化建设,完善京津冀三地文化协同发展工作机制,支持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走廊发展联盟建设,在公共文化、文艺演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影视展映等领域推动深度合作。

  ■ 现场

  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百名操盘手赴朝阳取经

  朝阳区文化馆:给非职业演员搭台唱戏

  “看起来不大的地方,竟然有好几个剧场!”“这么多老物件,看起来真挺有年代感。”昨天上午,朝阳区文化馆里人头攒动,这座大名鼎鼎的文化产业示范馆,迎来了上百位来自全市各区各单位的取经者。

  伴随着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的解说,来自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成员单位的负责人,以及北京16个区的宣传部长、文化委主任、文化馆馆长、图书馆馆长挨个参观了文化馆的各处空间、各种设施。

  徐伟介绍,朝阳区文化馆2003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是其中唯一的文化馆。自那以后,该馆把自身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轨道,不仅每年为80万人次的市民提供精神家园,还创造了2000多万的年收入。

  “文化馆与其他文化单位不同的是,我们不是为了挣钱,我们的利润要用在老百姓身上。”徐伟在一个剧场里告诉参观者。在这个剧场里,非职业演员可以为市民演出自己排演的剧目。该馆用创收资金创立了“非非戏剧节”,广大非职业非商业社会剧社广泛参与其中。

  垡头文化中心:尝试文化联盟运行模式

  告别朝阳区文化馆,参观者前往朝阳区垡头地区文化中心。这座市民文化中心地上六层、地下三层,外形酷似黑色钻石,被当地市民称为“黑钻”。中心内部设有图书馆、书画室、棋牌室、练舞室、戏曲室、乒乓球室等区域,还有一个设有两张床位的休息室,供身体不便的老人在此休憩。

  昨天上午,戏曲室里四五位老人排练着京剧,多位市民在书画室里挥毫泼墨,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报刊阅览室静静地读报纸。

  据介绍,该中心属于朝阳区首创的四级公共文化网络中的地区级文化中心,既不等同于区级文化设施,又不能削弱街乡文化中心的地位和作用,而是依据地域特色、环境、人口、资源、需求来合理规划。该负责人透露,垡头地区文化中心将尝试建立附近五乡一街和区域社会单位的文化联盟研究运行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欢乐谷文化中心:潜移默化改变市民生活

  最后一站,参观者来到四级公共文化网络中的社区(村)级文化中心代表——朝阳区南磨房欢乐谷文化中心。排练室里,一群大妈排练着锣鼓节目,热闹非凡。

  “前不久有一位老人的子女来感谢我们,说母亲自从来我们馆之后,生活态度变积极了很多。”欢乐谷文化中心一名负责人说,参与文化活动之后,老百姓的文化素养在不断提升,这对于地区城市化建设的作用是潜移默化和不可估量的。

  新京报记者 倪伟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