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民 >

不离大山的医疗队

发布时间: 2017-08-29 10:21:34   |  来源: 北京日报   |  责任编辑: 袁伟轩

 


       大安山地处房山区西北部深山,万余名村民中,除青壮年外出务工,仅余4000余名老弱病残留守深山。2014年2月起,大安山乡卫生院组织了一支25名医护人员参加的巡诊队,每日进山巡诊,守护着村民健康。4年来,巡诊队行程2.8万余公里,服务村民2.7万余人次,打破“坐堂问诊”的旧模式,建起“深山巡诊”“入户探诊”“随时接诊”“有需出诊”为一体的医疗新机制,成为一支永不离开的巡诊队。

    “乡亲出山难,我们送诊进山”

    上周四9时,在宝地洼村委会门前,巡诊队刚支起桌,早已等候的数十位老人便围了上来。

    “您这血压有点高,我给您开点药。”“心跳有点儿快,别太累了。”……一一为老人解读体检单,挨个量血压、发药,或是送上帮老人报销的医疗费……整整一上午,尹静、果爱竹、刘秀婷3人嘴没停、手没停、满脸的汗也没干。

    提起进山巡诊,时间要倒推到2013年12月。那时,39岁的王金辉调到大安山乡卫生院任院长。

    上任不久,他便感到一种巨大压力:整个医院全天接待不到30名患者,医生是来病人就看看病,没病人就看看书。

    问题出在哪里?他开车进山入户找答案,村民的回答出奇地一致:“出山看病难。”到最近的大安山乡卫生院看病,等公交少则个把小时,打车得花四五十元。长期以来,村民们“大病靠躺,小病靠扛”。

    “乡亲看病出门难,那我们就送上门去。”2014年2月,王金辉力排众议,要求支委先动、党员带头,全院25名医护人员编组,每日进山巡诊,每周每村至少巡诊一遍。

    “再来给你们捏饺子”

    大安山乡卫生院二楼走廊墙上,挂着多幅巡诊照片。其中一张颇为震撼,是一只瘦骨嶙峋的手紧扣着一只白皙细腻的手。

    疾病,带给老人的不仅是身体的折磨,还摧毁着老人对生活的念想。因患脑出血,张茂云已卧床15年。到今年2月9日,她已多日难以进食,一整天也说不上一句话。

    那是李思忆第一次入户为老人输液。老人皮肤薄、血管脆,针头一碰就渗血。为让老人舒服些,她脱了鞋子,爬上炕为老人扎针,“您血管很细,我换个小针儿头啊。”23岁的李思忆声音甜得像在安抚一名婴儿。在输液的间隙,她还为老人处理了手上的疮口。

    输完液,老人眼里有了光彩,她一把抓住李思忆的手腕,“你们还来吗?”“来呀,明天就来。”“来了别走,我给你们捏素馅饺子吃。”

    对于一个终生生活在深山的85岁老人而言,“捏素馅饺子”是其感动和感激的最好表达。

    “巡诊不能一晃就走”

    今年29岁的安宏磊,已俨然一名“小名医”。他通讯录中保存的患者名单也越来越长。

    家住瞧煤涧村的赵国印,因患小儿麻痹终日瘫在床上。他的脸看上去像成人,但只有七八岁的个头儿,“头晕、心烦。”他说。安宏磊为他全面检查后找到了症结。他脱下鞋子上了炕,陪着赵国印,听他从刚记事儿起一直讲到47岁。

    家住瞧煤涧的肖小青双目失明,老伴儿也只有左眼有点儿视力,“我俩只有一个眼。”她说。2015年3月的一个周二,她抹桌子时突然晕倒,是安宏磊一路狂奔进行急救,王金辉又当即拍板,她才放心带着老伴一起住进医院,“她们给我打饭、剪指甲。有次我去卫生间,沙金玲医生不放心悄悄跟来,她帮我一点点擦干净,我亲生女儿都没这样做过。”老人哽咽着。

    水峪村的大北岭,巡诊车开上去后,连个放桌子的平地都找不到。这里共住有5户10余位老人,几乎人人患有高血压,是巡诊队员为他们一一调理好;寺尚村敬老院有4位孤寡老人,巡诊队为他们提供24小时健康守护、理发、打扫。今年5月12日,医院还和老人一起过“护士节”……

    原来的巡诊车跑坏了,大安山乡政府又专门奖励了一辆。一边是山峰,一边是悬崖,无论烈风暴雪,还是酷暑盛夏,贴有“房山区社区卫生巡回医疗车”的新金杯,一如既往接着跑……巡诊队也被当地誉为“党旗下的红色天使”。

    “深山巡诊不能晃一膀子就走,深山乡亲太需要,我们要留下一支永不离开的医疗队。”如今,王金辉的最初想法,已成为巡诊队共同的执念。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