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临汾:干部驻村帮扶强有力 脱贫攻坚务实惠民生

发布时间: 2017-07-04 10:39:50   |  来源: 黄河新闻网   |  责任编辑: 张丰

 

  【核心提示】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一座座新建的养殖圈舍,一盏盏新型太阳能路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汾市坚持把干部驻村帮扶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精心谋划,周密部署,融合联动,创新推进。

  ——充分调动和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精准滴灌的“管道”作用,紧紧围绕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动员组织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投身脱贫攻坚。

  ——下沉到村,扶持到户,建立健全多元化帮扶机制,切实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困难,有效推动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纵深开展。

  精确把脉 干部常驻村

  脱贫攻坚是一场苦战和鏖战,是一场考验意志力的精神战和作风战,临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驻村帮扶工作,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取得实效。为增强下乡驻村精准帮扶工作效果,临汾市以考核“指挥棒”、督查巡查为着力点,完善机制,加强驻村帮扶日常管理,推进脱贫攻坚超常规落地生根。

  同时,认真落实单位包村、领导包带,工作队到村、党员干部到户、“第一书记”到岗的“两包三到”联动帮扶机制。实行部门和干部逐级逐层、逐村逐户包扶的办法,推动帮扶单位机关干部和贫困户“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结对帮扶。

  全市每个贫困村都实现了1个驻村工作队、1―2个帮扶单位、1名“第一书记”,每个贫困户都有1名机关干部结对帮扶的“四个一”包村包户全覆盖。在全市形成了领导力量统筹、部门力量整合、干部力量集中的脱贫攻坚合力。

  坚持帮扶工作一天不完成,工作队员一个不撤出;扶贫产业一天不见效,帮扶工作一天不松手;贫困户一天不脱贫,帮扶责任人一直不脱钩。

  按照驻村工作队两年一轮换,工作队长和队员压茬轮换的精神,每支工作队由3―5人组成,并且确定一名县级干部担任工作队长,队员中必须有一名科级干部作为工作队员,以此组建市直驻村帮扶工作队。

  面对全市163支工作队的管理,临汾市建立了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工作团负责制,每个工作团有1名团长和1名政委。同时,利用微信平台建立了工作团团长、政委工作群,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资源。

  精准扶贫 合力谋福祉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带领下,广大帮扶干部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工作,与贫困群众同呼吸、心相印,得到群众普遍欢迎和好评。从成效看,无论是推行产业扶贫,还是实施易地搬迁,无论是进行光伏扶贫、金融扶贫,还是开展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目的就是想方设法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其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创造更好的生活。

  各工作队根据帮扶村实际和对帮扶村党务、村务双覆盖的原则,完善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制度》《村规民约》《三会一课、一事一议》《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承诺制度》等制度,保证了村委会依法行政,凝聚了民心、团结了群众,为进一步做好帮扶脱贫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每逢春节等节假日,各驻村工作队积极筹措钱物,开展送温暖活动,通过深入贫困家庭走访慰问,为村民送米、面、油,义务写春联,和群众拉家常等方式,开展面对面、心贴心的服务,深受群众好评。

  与此同时,驻村工作队在与所在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代表进行座谈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村、户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摸底、分析找准致贫主要原因、研究帮扶措施、制定发展规划、拓宽增收渠道,帮助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因地制宜推进帮扶工作。

  各级帮扶单位大力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组织所属党员干部认真传达学习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驻村帮扶会议精神,各工作队严格落实“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要求,与帮扶村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目前,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少对应一名帮扶责任人,实现了结对帮扶工作全覆盖。

  精准帮扶 务实惠民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成为扶贫工作的核心要求。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也在精准。新一轮脱贫攻坚成败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抓住“精准”二字。为此,临汾市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精准扶贫路径,开出脱贫良方。

  临汾市共有四方面力量参与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包括国家部委、省直部门、市级单位、县乡企业等。这四级干部下乡帮扶力量共涉及2093个单位,实现与临汾市66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8.5万贫困户、23.7万贫困人口结对帮扶全覆盖,全市上下形成了“领导负总责、单位做后盾、干部驻点抓”的驻村帮扶工作新格局。

  脱贫攻坚必须关注人、聚焦事,瞄准最需要帮扶的人,办好最应该解决的事,把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作为检验扶贫成效的最高标准。五年来,临汾市以帮扶工作的精准度,提升群众的满意度;以干部帮扶的责任感,提升群众的获得感。贫困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来自哪里?来自一项一项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

  数据最有说理力:2012年,全市5189个科级以上干部累计下乡住村10210天次,组织开展各种活动4548次,共帮助农村制定发展规划2016个,形成调研报告2360篇,确定致富项目2800个,帮助农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6542个,共投入帮扶资金3.1亿元。

  2013年,全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264亿元,开展帮扶活动7175次,现场办公2644次,制定村级发展规划3042个,新上帮扶项目1638个,为群众办实事2484件,惠及17个县(市、区)904个贫困村2万户、7.3万人。

  2014年,全市驻村干部2119人,累计驻村6213天,开展帮扶活动3000余次,制定村级发展规划1800个,新上帮扶项目1210个,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87亿元,累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办实事2860个。

  2015年,市县乡三级包村领导干部开展帮扶活动4000余次,制定村级发展规划2005个,新上帮扶项目1950个。

  2016年,2093个帮扶单位共实施帮扶项目3512个,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26459.15万元,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驻村干部到,幸福入村来。村里变化大,群众乐起来。干群心连心,共筑小康梦……”走进贫困村,随处都能听到村民自编自唱的歌谣。

  广大驻村干部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活跃在帮扶工作的第一线,他们把群众的冷暖疾苦牢记心间,真蹲实驻、真帮实干,用心丈量民情,用爱谱写帮扶真情,抓党建、促规范、惠民生、谋发展,给帮扶贫困)村带来了崭新气象和勃勃生机,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谱写了鱼水情深的新篇章。(记者 范韶华)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