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文化

母亲的手

发布时间: 2017-05-13 11:50:16   |  来源: 中国网--健康中国   |  责任编辑: 李晓宪

中国网健康讯(李晓宪 魏志鑫) 514日是母亲节,我们向母亲致以亲切的问候!今天,我们刊登《河南思客》签约作者刘豫东的文章,和他一起去回忆我们的母亲。

 

 

虽然母亲不识字,但我觉得她算是个艺术家,起码在我眼里是这样。

  小时候,农村的生活条件不太好,可心灵手巧的母亲总是想办法应对。一家人的穿衣吃饭经她一手操持,还是说得过去的。在我的印象里,单就做主打面食来说,母亲就会很多种花样,像卷子、蒸馍、窝头、锅饼、油饼、水拓烙馍、菜窝窝、韭菜垛、糖包、包子、煎包、菜角、豆沙包、枣糕,还有煎饼、焦饼、麻叶子,至于擀面条更是不用说,可以说花样繁多。如今,餐桌上吃的就比较单一了,基本上是上街买馍,无非是卷子、蒸馍,或是烧饼、火烧。

  记得那时候,馍分好面馍和杂面馍。好面馍一般很少吃,只是到了春节才能吃上。平时就吃杂面馍,大多是玉米面掺好面,吃起来有点甜。有时也掺点高粱面,做出来的窝头,父亲叫做花狸虎。所谓好面,其实就是小麦面。有的人家吃的是纯玉米面馍,金黄金黄的,偶尔吃一次还可以,吃多了有点剌喉咙。刚出锅的玉米面锅饼倒是好吃,香喷喷的。做馍时,母亲有时为了哄我们,也用面做燕子、刺猬等小动物。当然,很简单的那种。等馍快做完时,母亲便揪一块面团,用双手在案板上揉搓一个长条,然后打一个结,一头用手捏燕子的头、嘴;另一头用刀拍平,交叉切出条纹,算是燕子的尾巴。最后拣两粒绿豆按进燕子头部当眼睛,于是一个燕子做成了。等馍蒸好了,掀开锅盖,母亲小心地将燕子拿出来。呵,一个白白的、热汽腾腾的的小燕子呈现在眼前,真是舍不得吃呢。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杂面窝头也不做了。

  母亲的针线活也是蛮可以的。记得那时候家里有个柳条编的针线筐,圆形的,里面全是针头线脑儿,还有一个小包袱,也是母亲的宝贝了,只是里面也没什么值钱的,净是些好看的下脚布料。包袱有一个大铜钱做扣子,好像是道光通宝,直径大约4厘米左右,现在不知道流落何处,却记忆犹新。每逢街坊四邻谁家娶媳妇儿、嫁闺女要套新被子,母亲都是少不了的师傅,大家都夸母亲的针线活好,干活又麻利。后来,家里购置了一台大桥牌缝纫机,老家人叫砸衣裳机子,母亲更是如虎添翼。一有空闲,母亲便脚踏着缝纫机开始忙碌,为家人,也帮邻居。小时候我们姐弟几个穿的、戴的,都出自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无论是棉衣、单衣,鞋帽、袜子、鞋垫,大小样式都很合适。还有就是裁衣服,学过几何的我看到布料上画的线都感到头大,也不知道不识字的母亲怎么学的,让我们自叹弗如呢。我上小学时,母亲特意跟别人学了西装式样,也想给我做,后面带个叉的那种。等衣服做好了,可能由于在当时穿个带叉的西装太时髦了,我死活不穿,让母亲郁闷了很久。

  记得母亲会纳布鞋、做棉鞋、插虎头靴。那时的我们姊妹几个可没少穿母亲做的布鞋。母亲常讲:穿做的布鞋养脚。到了初中以后,因为讲好就很少穿了。去年,我还在家里的一本大厚书里,见到了母亲曾用过的鞋样子,有平口鞋、棉鞋、虎头靴等,还有绣花的纹饰。每年冬闲,母亲不忘山东曹县的老舅,也为他做上几双布鞋,其实也没什么,一点心意吧。至今,我仍忘不掉,母亲在灯下纳鞋底,陪我们写作业的情形。

  又过几年,时兴穿毛衣,母亲很快就学会了织毛衣,还有毛裤、毛线手套、毛线袜子、线绒帽子、围脖,样样精致,以至于前后邻居来上门请教毛衣的花样款式。可以说,那些年是母亲用她那双手为我们驱走了寒冷。父亲常对我们说:你们的母亲不简单,虽然没上过学。至于裁剪下来的碎布头,母亲也舍不得丢弃,常坐在缝纫机上用心拼做鞋垫啦、电视机罩啦、枕套啦、椅子座垫啦。也就是半天工夫,一个个图案精美、颜色艳丽的鞋垫、枕套、座垫被母亲变戏法似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图案有回形、形等,色彩搭配绚丽。我觉得母亲的这些作品就是拿到今天来看,也是富有装饰性,富有表现力,视觉冲击力强,也可能是具有独特审美的母亲的天赋吧。当挎着母亲为我们拼缝的漂亮书包,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高兴,在学校的回头率很高的呢。直到现在,带着花镜的母亲依然会为我们做各种鞋垫,有线勾的、有绣花的、有碎步拼的,简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了。

   小时候,我见过母亲为鸡做过手术。有一天,心细的母亲发现那只很能做活的母鸡有点异常,走路晕头晕脑的,怀疑它在外面误食了药麦,如果不救治的话,恐怕会死掉。母亲有点心疼。于是让我逮住那只病鸡抱过来,她找来父亲刮胡子用的刀片,拔掉鸡脖子下的鸡毛,将母鸡的鸡嗉子割开。果然,里面还有未消化的毒麦粒。仔细取出来,冲洗干净,再用针线缝住刀口,最后在伤口上撒了点草木灰,手术便大功告成了。别说,两天后,那只鸡恢复了元气,开始一天下一个蛋了。当时觉得母亲真是厉害,有点像神医呢,尽管救活的是一只母鸡。

  印象中,母亲会用高粱秸秆做锅拍子(锅盖,也能晾饺子等),用高粱穗子做炊帚,简单实用,当时农村家里是少不了这个的。杀鸡时积攒下的鸡毛,她能做成一个漂亮的鸡毛掸子,跟街上卖的相差无几。母亲也擅长腌制各种咸菜,像酱豆、糖蒜、萝卜干、咸鸡蛋、酱黄瓜、洋芋头、豆腐乳等,名类繁多,为往日清贫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滋味。

  当然,小时候我们玩的沙包啦、毽子啦,母亲也会抽空满足我们小小的需求,既省钱也耐用。读初中时,我喜欢早上跑步,母亲还特意为我缝制了一对沙袋绑腿上。说真的,沉甸甸的不只是沙袋,还有母亲呵护子女的心。

    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普普通通,却是肯动手,爱学习,勤俭持家。当然也是我人生中的老师和榜样,尽管我学不到母亲的手艺。但,我继承了母亲对待生活的态度,那就是无论生活怎样,都要好好地活着,不逃避,不退缩,敢于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