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心脏病患者合并心理疾病 专家呼吁设立“双心门诊”
发布时间: 2017-03-09 11:57:14 | 来源: 河北新闻网 | 责任编辑: 袁伟轩
在生活中,有些人总感到心脏疼痛,可到医院一通检查下来却发现一切正常;有些人测量血压发现升高就开始大量吃药,结果越吃血压越高,怎么也降不下来……
近日,河北医大二院心内三科副主任医师李亮指出,这些情况在门诊中经常出现,尤其在老年患者和工作压力较高的人群最为常见。其实,对于心血管病人来说,躯体的疾病只是一方面,心理上的问题有时可能更严重。
统计结果表明,目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中合并有抑郁、焦虑等心理科病症者约达70%,这些“双心”病人需同时诊疗两种“心病”。然而,在现实中,这些“双心”患者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被误诊,备受病魔的折磨。
门诊中七成患者合并心理疾病
今年52岁的张先生是石家庄市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平时业务繁忙压力很大。两年前的一天突然感到心慌气短,继而感到心脏疼痛不堪,这种症状让张先生慌了神,赶紧呼叫120来到了医院。
可是,一系列检查下来却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面对医生的结论,张先生并不认同,自己明明心脏疼痛,可医生为什么说自己没病?于是,张先生不停地换医院,找不同的医生看病。两年来为此他走遍了华北地区所有的大医院,可这种症状依然存在。
直到前一段时间,张先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下,吃了李亮给他开出的抗抑郁类药物,那写困扰他两年多的症状才逐渐消失。
李亮认为,像张先生这种病例在门诊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不但困扰患者,同时也让一些心内科医生感到困惑,一些高血压患者一测量血压就发现数值很高,吃了药以后再量依然很高,后来就是越量越高。“这就是典型的焦虑症表现,吃再多降压药也不会管用,只有吃抗焦虑的药才能稳定血压。”
为了了解心内科门诊里的心理疾病患者的发病率,李亮还特意做一个统计,他利用3个月的时间,在1000个门诊患者中,记录了那些具有心理疾病的数量,结果显示,共有711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这个数据已经在提醒我们心内科医生,必须重视和关注患者心理问题,否则就会出现误诊误治,甚至出现医患纠纷。”李亮说。
两颗“心”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其实,早在1995年,国内著名的心血管专家胡大一就提出“双心医学”这个概念,当时对这个概念的定义是: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行为心脏病学,是研究和处理与心脏疾病相关的情绪、社会环境及行为问题的科学。
李亮指出,“心脏疾病”和“心理疾病”在患者身上经常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比如说不良情绪激活了体内的交感神经系统,使心脏的小血管收缩,从而产生相关症状。
但是,在临床中要想准确判断患者是否为“双心疾病”也并非易事。李亮指出,很多患者单纯借助心血管影像技术很难解决问题,尤其对于根本没有心血管病的患者。这类患者往往由于情绪低落或激亢出现躯体症状,表现胸痛、气短等,常常误认为是心脏病,在接受各种检查后却诊断不出结果。
对于一些相关检查缺少认识的患者来说,本来没症状,检查后却变得自我感觉有症状。
另外,对于做完支架和搭桥的患者来说,精神心理服务如果没有跟上,就会导致一些患者感觉不适,开始担心手术效果以及出现其他躯体症状。
李亮说,从医学分科情况来说,心血管疾病患者和心理疾病患者的“重合度”最高,很多患者既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同时时心理疾病患者,另外也有一大批人就是单纯的心理疾病患者,只不过是自我感觉是得了“心脏病”。
“双心医学”要求医生看患者“整体”
随着心血管发病率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关注起双心医学,认识到在医学交流中,不仅需关注身体健康,还要关注人的整体是否改善;不仅关注是否挽救生命,而且关注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是否改善。
“从某些角度来说,医学也是一种哲学。”李亮认为,哲学最基本的原则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规律,对于医学,过去一百年来,人们越来越来越关注躯体,关注器官、细胞、组织的功能,而忽视了人整体状态的改变,现在这种医学思维模式又回到正确的思维状态,即关注整体。
李亮指出,以前医生诊断病情,往往只关注自己学科范畴内的情况,而“双心医学”则要求医生从患者的“整体”去诊断、去治疗,而不是单纯的“脚疼医脚,头疼医头”。
这种医学理念的进步体现了医学哲学思维的回归,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但由于患者对此方面认识不足、心内科医务人员对非本专业的心理专科知识欠缺、多学科协作医疗有待完善等原因,心内科对心血管病患者焦虑、抑郁的漏诊误诊率高达84.1%。
由于心血管专业医生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低,造成在心脏科看病的许多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做了大量检查,不仅没查出疾病所在,更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康复。
李亮指出,约70%的心脏病患者合并有焦虑或抑郁的心理障碍疾病,但大都不会去看心理科医生,而仅因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躯体症状去心内科求医。
同时,约三分之一到心内科就诊的患者并未患器质性心脏病,各项生理指标也没有明显异常,出现的类似心脏疾病发作的“症状”实为其内心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疾病所致。
由于医师或这些患者缺乏对精神心理问题的识别,不仅造成了对医疗资源的浪费,还加重了病情,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比如抑郁障碍就是冠心病发病和加重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证实,抑郁患者与非抑郁患者相比,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1.6倍。
呼吁:设立“双心门诊”十分必要
目前,双心医学在国外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国内一些大城市也有开展,然而,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却没有一家医院推出“双心门诊”。
据李亮介绍,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很多专业人士并不是很重视,一些心血管医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合作;二是缺少激励政策和和医保支持;三是受相关法律限制,比如《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开展精神障碍诊断、治疗活动应该由相应的精神科执业医师、护士完成”,并强调非专科医生不能看精神心理疾病,这导致很多医生不敢擅自给病人开处方。
不过,这些条件并没有完全阻挡“双心门诊”的出现,“有些地方推出由心理科医生和心血管科医生共同出诊的门诊,这样患者就一次性接受两位医生的问诊,这就最大程度的降低了首诊误诊率。”在此,李亮呼吁,有关部门应重视双心医学,尽可能及早推出“双心门诊”。
“即使没有条件开双心门诊,但至少也要对心血管医生进行心理疾病方面的培训,让这些处于一线门诊的心内科医生具备可以初步鉴别的能力。”李亮如是说。
在双心医学的发展前景上,李亮对此一直抱有信心。在他看来,如果由经过专业心理培训的心内科医生出诊,那么,在诊治患者心脏疾患的同时,对存在心理疑惑或心理疾患的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及疏导,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疑惑,对患者的心理疑虑进行咨询,对存在明显焦虑或抑郁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使心脏病患者享受包括心内科、心外科、心脏监护、心理危机干预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变为可能,就有望达到“双心”均健康的理想状态。(记者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