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业内人士眼中的日本防癌体检
发布时间: 2017-01-24 16:54:25 | 来源: 携康长荣 | 责任编辑: 郭江
我是携康长荣员工,公司上海有一家高端体检的机构,主要医生均来自于日本德洲会等医院,我们公司也会将国内客户介绍到日本开展高端体检服务,在这方面的经验还是非常丰富的,抛开一切商业层面的东西,今天我们只聊体检。
开始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应该首先明确两个概念,第一:我们所讨论的体检是指以发现早期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重疾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医学检查。如果只是查个身高、体重、BMI;血糖、血脂、胆固醇,那可以就此打住,不用往下看了。第二:不管是美帝还是日本,对于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现能力都远远强于我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只对国内外的区别进行讨论和分析,如果你不认可这个前提,或者出于所谓的“爱国情绪”开始各种乱喷,那么随便你。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对国内的体检以及国外的体检接触得都比较多,多少算是有一些心得,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吧。
我们还是先从设备说起吧,这是国人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是最容易被炒作的部分。熟悉体检的人都知道,这几年国内最火的设备叫PET-CT,号称一次检查可以发现全身上下已知的几百种癌症,而且是毫米级的,简直就是“21世纪防癌神器”。少则 7、8千,多则1万2、3的检查费用,也让这个检查成为了富裕阶层的首选。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在国内备受追捧的检查项目,在发达国家却屡屡遭到体检医生们的抵制。抵制的理由有三:其一,PET检查需要向人体内注射带有放射性的FDG药剂,其辐射量是普通CT的1000倍,容易致癌。其二,PET检查主要用于癌症患者的临床确诊以及癌症治疗效果的评估,并不是用来给健康人做体检的。其三,PET检查对于早期癌症的正确诊断率仅有17%(对进行期的肿瘤更加敏感),远低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
看来发达国家抵制PET并不是他们买不起,也不是他们的国民花不起检查费,而是PET确实不适合拿来做体检。那么,发达国家的体检设备是什么呢?在日本,对于重大疾病的筛查依旧是采取传统的CT、核磁、超声、胃肠镜等影像检查设备。其实这些设备在国内都很常见,一般的大型医院都有,甚至一些高端的体检中心也有,而且都是一水儿的进口货。看看我们国内的医院,CT是320排的,核磁是3T的,胃肠镜是奥林帕斯290的,超声不是飞利浦就是GE的,硬件条件绝对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单从设备层面来讲,国内和美帝、日本几乎没有任何差距,毕竟我们不差钱嘛。
但是,买了美帝的这些一流装备,是不是我们国内的体检就能像美帝一样做到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现呢?值得一提的是,我手里刚好有一份中日早期胃癌发现率的对比数据,在1975~2005这30年间,我国部分三级医院的胃癌早期发现率从<5%提高到了15%,而日本则从20%提高到了70%以上,甚至有说法称近10年来,这个数字又提高了10%。不管这个说法是否成立,总之日本要比我们高出很多。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的检查,同样的设备,为什么发现率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抛开诸如医疗体制等等那些需要领导们去考虑的宏观问题,只从体检本身这个单一环节去分析,我认为主要是人的因素导致了差距的加大。而人的因素又包含理念、技术、经验和规范这四点。
我们先说理念。有一次在上海,我和咱们国内某知名胃肠镜医生闲聊,她说在日本之所以能发现早期的胃肠癌,是因为日本的筛查理念是“尽可能发现微小的病变”,而我们国内的理念是“千万别漏掉大的问题”。我想这样的理念差距已经能说明一些问题了。
其次,我们再看技术和经验,其实这两者是不容易分开来看的,那我们就合着说。很多人都认为,我们中国人多,患者多,医生见得多、检查做得多,理所当然的我们中国医生就是比外国医生技术好、有经验。我发现周围有很多持这种观点的人,对此我通常以单位食堂的大师傅和五星级酒店的行政总厨的区别加以驳斥。这并非是我妄自菲薄,崇洋媚外,而是实打实的几次经历告诉我什么叫井底之蛙。也是工作的关系,有几次我带着日本的胃肠镜医生去观摩我们国内的医生做胃肠镜检查,能够被日本医生观摩自然在国内也是达到一定级别的医生了,然而观摩了几次之后,日本医生给出的评价通常是:“中国医生的手法很熟练,但是用蛮力多,给受检者造成的身体负担很大”、“中国医生镜下观察的时间不够,观察的位置也不对,很多容易发生癌症的部位都没有观察到,只是一味的追求速度”、“这样的检查,对于发现早期癌症毫无意义”、“如果她是我的学生,我就拿镜子打她”,可见我们的差距有多大……不是做得多就代表做得好。当然,我们可以安慰自己这仅仅是个个案,但是这种自我欺骗毫无意义,做得不好并不可怕,不知道自己做得不好才可怕。
再举一个例子,前年我考察了日本十几家医院,与几十名医生进行了面谈,我发现他们并没有独立的办公室,而是很多科室的医生都集中在一个很大的房间内办公,据说这样是便于各科室的医生一起讨论问题,而在他们的书桌上、书架上也摆满了自己专业的书籍。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这些医生会时不时地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来,熟练地翻开某一页,指着上面文字说:这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个病例。在日本,成为医生的那一天,才是一名医生成长的开始,除了自己科室内、医院内的交流,每名医生都要加入相关的学会继续深造。反观我们国内的医生,有多少人工作之后还能保持着不断学习的态度?也许刚毕业时都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但是5年后、10年后、20年后,这种差距就越来越明显了,而医生水平的差距直接反映在了医疗水平的差距上。
另外,在国外的医院里面(体检中心和小诊所除外),负责体检的医生同时也是临床医生,上午给客人做完检查,下午就要去给病人做手术,这样一来医生的医技水平能够不断地提高。而在我们国内,体检医生和临床医生是完全分开的,体检医生由于常年远离临床,医技水平不仅无法得到提高,甚至还会不断退化。当然了,这是体制上的问题,并不是我们所能改变的,但这种体制带来的弊端确是实打实存在的。
最后是规范。预约手续的规范、问诊环节的规范、检查流程的规范、诊断报告的规范、……,在美帝或者日本,体检并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不管是医院还是体检者,都会非常认真地去对待。医院会严格地采取预约制,保证每个人能得到充分地检查,也保证医生有足够地精力做好检查,而体检人也会按照医院的要求认真地填写好问诊表,认真做好体检前的准备。所有人的认真对待,使得各项工作都能够按照规范去执行,形成一套完善的体检体系。至于国内的体检是什么样的,我想大家都是深有体会,一上午检查2、300人的效率,确实是“中国速度”的体现。
以上这些,我认为是目前国内和美帝、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体检领域的最大差别,当然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原因导致了这种差距的产生,但是不管在任何时期或任何环境下,我们都要正视这种差距,师夷长技才能制夷。
最后的最后,再说一下服务。放在最后面说,主要是因为服务对于体检的质量来说,没有太多的影响,毕竟体检的目的是要发现我们的健康隐患,服务只是增值的东西。再者,我觉得服务也真的没有太多可说的,因为在国内的医院里面你根本不用去考虑服务的问题,因为他们根本就给不了你什么服务,所以不管是美帝还是以服务闻名世界的日本,跟国内就是天壤之别,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永远想象不到这个差距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