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独家播报

杏林净土   医者仁心
——记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胸外科主任王贤书教授

发布时间: 2017-01-13 16:20:12   |  来源: 中国网健康   |  责任编辑: 郭江

 

  

  王贤书,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河北省医学重点发展学科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胸外科主任,1984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小儿神经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损伤修复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小儿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师协会小儿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小儿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国家级核心期刊《临床小儿外科杂志》编委。发表SCI论文2篇、CSCD论文38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2部。科研项目获奖8项,主持开展科研课题10项。

  2016年12月10日,王忠诚医学基金会重大公益项目“中国小儿神经外科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隆重举行,我院神经外科成为中国小儿神经外科联盟首批15个成员单位之一,王贤书主任发言介绍了我院神经外科的发展历程,并以近年来突出的成绩获得联盟主席的赞誉。加入“中国小儿神经外科联盟”,表明河北省儿童医院已成为全国儿童医院系统小儿神经外科的一支重要力量。1995年建科以来,以王贤书主任为首的专业团队跋山涉水,日夜兼程,兢兢业业,硕果累累。小儿脊髓拴系综合征、小儿脑积水、小儿脑肿瘤……我们骄傲的走在了前面;2016年4月,由我院主办的首届京津冀小儿神经外科论坛规格之高、内容之丰富,至今余音缭绕。

  百川入海,川流不息。近10年来,神经胸外科在王贤书主任领导下不断汲取精华,不做浅滩上的贝壳,而做浪尖上的飞舟,融入激流。仅以2015、2016年为例,王贤书主任先后在全国第三、第四届小儿神经外科学术大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成立30年大会、中国医师协会小儿神经外科年会、第9届三博神经外科高峰论坛、哈尔滨国际神经外科学术研讨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损伤修复分会年会、天坛创伤学术研讨会上发言,板块式的专题讲座引起参会者浓厚的兴趣,会后邀请函不断。信息时代广泛发声,声音才能越传越远。

  每当在业界提起王贤书教授,大家总是赞不绝口,这不仅是其人格魅力使然,更源于其博学、慎思之医者风范。这位从医40余年的医者,充满儒雅之气、书墨之香,与其勤学苦读密不可分,王主任最常说的一句名言是“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他几十年与书为伍,孜孜不倦,万家灯火熄灭之时仍可见到他办公室里执着的灯光。手术前详阅图谱,手术后对照图谱,手术记录画出图谱,正是凭着这种一丝不苟、认真执着、精益求精的精神,王主任的手术之精细、精准、精巧,在小儿外科领域首屈一指。

  他出生在太行山麓下的一个小村庄,家门口大石碑坊“圣旨”两字下,清秀的梅花篆字刻着祖先的荣耀,讲述着一个书香家族的传奇。巍峨的大山和父亲的胸怀给他的青少年时代注入了浑厚的力量。朗朗读书声,铮铮报国志,领悟人生苦,不为苦折腰。为"贫贱人"着想,立志于改变他们的境遇,强身健体,为民请命,很早就植根于心田,奠定了他日后执着追求医学理想的基石。高中一毕业,便以“赤脚医生”的姿态,踏着孙思邈、李时珍这样伟大医学先行者的足迹,在艰难跋涉中掌握了草药、针灸、按摩等中医理论和技能。

  苍天不负有心人,几年后他从太行山中走出,走进省城的医科大学,儿时的理想终化为现实。对医学的热爱使他沉醉于书本、埋头于实践,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临床不满一年,张家口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手术台上,他已能独立完成诸如胃大部切除、肝脾切除、脾肾静脉吻合术等高难手术,被师长们誉为“外科奇才”。 其后,省人民医院也留下他忘我工作的身影。

  在同等机遇和条件下,目光敏锐的探路人总是能大踏步走在同行者的前面。1989年我院正式开业,作为主力军一员的他,为医院装上了第一张病床;为外科送上了第一张手术通知单。风风雨雨三十年,王贤书主任将全部热情和精力都贡献给了儿童医院,释放的是不可替代的能量。

  1995年创建神经外科,对事业忠贞不渝的他,只手撑天,披星光,泡病房,亲临每个现场,守护每个病人。开颅清除深部血肿、切除大脑“禁区”肿瘤,高尖领域逐一涉猎,华彩之图绵延铺展。2001年神经外科整合胸科并入,负责高速公路重特大事故外伤救治,凶险与责任同增,神经、胸外两专业齐头迈步。

  大凡在医学领域真正出彩的学者专家,通常都站在专业的最前沿去观察思考、深入学习。建院不久,王主任抢到机会,先后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李德泽教授和北京儿童医院胸外科贺延儒教授建立了联系,这种联系以后被证明为绵延而恒久的友谊,推动小儿神经、胸外科专业以与时俱进的理念和精湛高超的技术傲立全省,跻身国家领先的行列。

  科室的发展不能说没遇到过阻力,但,任何风向的拉扯最后都无功而返,这与掌控局面者坚定的信念与大无畏有关。对从事的两个专业,他充满了感情和热爱,专注的分量一样重,倾注的心血一样多。做双学科带头人,荣誉多,付出的心血更加之多……。

  2007年冬,藁城市一6岁男孩被货车碾压,上半身肿得像个水桶,气息奄奄,他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例严重支气管断裂、重度肺挫裂伤病例,CT检查证实了他的判断。开胸探查,清除积血后,超乎想象的毁损性支气管、肺创伤——右肺主支气管撕裂,上叶支气管粉碎,右肺上叶撕裂,中叶支气管断裂,下叶段支气管断裂——令观者惊愕声不断。“血压测不到,心律紊乱……”麻醉师急促地喊着。“王主任别做了,这个孩子活不了”大家不约而同地劝他。“切除上叶,Ⅰ-Ⅱ、Ⅲ级支气管吻合!”他的回答果敢而坚定。“行吗?还没听说过做这样的手术”,困惑仍存,而他已快速进入拼搏的状态。他清楚医院没有单腔气管插管,手术要在不停止健肺通气的同时进行,留给他的时间或许仅有十几分钟,他要与时间赛跑……淬火炼金石,2008年“外伤性支气管完全性断裂行Ⅰ-Ⅱ、Ⅲ级支气管吻合的临床研究”收获省医学科技成果一等奖。

  2009年夏,一名7岁女孩不慎将一枚钢针咽进气管,X线片显示位置已在左肺下叶的底段。患儿烦躁,家长惊慌。肺中尖锐的钢针随呼吸游走,开胸术难取出,不取钢针,游走钢针随时有刺穿心脏大血管引发猝死惨剧。面对高风险的危险,王主任设想了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对术式,并与耳鼻喉、麻醉科共同探讨处理方法,协调配合紧急情况处理。事无巨细,防患于未然,才稳妥准确,无影灯下他的双手合拢又展开,受这精巧力量的挤压,钢针破茧而出,仅在肺表面留下一线残痕,患儿脱险了。

  “在我眼里,没有小手术——重视生命必须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看似简单的流程和技术,却是凝聚功力的示范。一名脑膜中动脉棘孔处出血的患儿面无血色,在死亡比生存概率大几十倍的情况下,王主任临危不乱,用一个即便在想象中也很难完成的手术奇迹,从死神手里夺回了孩子的生命。多少被病魔宣判了死刑的患儿,在他娴熟技艺的眷顾下获得重生——重度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孩子,脑积水导致双目失明的儿童,被脑或脊髓肿瘤蚕食着健康机体的生命……不胜枚举。

  作为掌控科室大局者,他有凝聚力量,始终把大家拧成一股绳;作为学科带头人,他有传承意识,一直强调团队的延续性。他思考的,是人才培养、梯队建设、继续教育这些决定着战斗力和发展潜力的因素。

  栽培好的树,已枝繁叶茂;蓝图所系的,还有雄心。

  他推崇吐故纳新,技术跨越,临床科研互动互补。

  在他的引领下,近5年科室年年出科研成果并获奖,“胸腔镜辅助经胸膜外放置矫形板治疗小儿特殊类型漏斗胸”、“肌片粘贴法治疗小儿重度肺剥脱伤”、“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个体化治疗”、“小儿脊髓拴系综合征神经功能评估”,依次开花结果。

  在他的主持下,显微镜、腔镜技术已成为微创手术的主导。小儿颅脑肿瘤手术例数和质量在全省独占鳌头;小儿烟雾病的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改良的“颞浅动脉加颞肌贴敷术”应用于临床,疗效满意;利用自体骨瓣回植为外伤性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患儿重塑了完整的颅腔……出类拔萃的成绩!

  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代表着神经外科医生的显微外科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术后患儿能成活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而患儿不仅存活且神经功能障碍得到改善更可谓奇迹中的奇迹。2016年8月,一名2岁10个月女孩因频繁抽搐伴右侧肢体瘫痪1年多来我院就诊,难治性癫痫明确,而病因要从脑部磁共振上阅读出来。“这孩子左侧大脑半球广泛病变,尤以神经元移行障碍和巨脑症表现为重……”王主任马上意识到这是一符合大脑半球全切术指征的典型病例,他翻阅了大量书籍和文献,组织全科医师进行术前讨论,确保做到胸有成竹。手术采取大骨瓣开颅,关键处慎之又慎,历时两小时,切除的大脑半球脑沟脑回、切除后的颅底解剖像教科书般展现在眼前。手术后不久患儿即可被唤醒,右侧肢体抬离床面,完全颠覆了人们的想象!

  医院大家庭,科室小团队。说小其实也不小,如何将团队精神发扬,使之光大而最有凝聚力,王贤书主任引用孔老夫子的话:克己复礼。要求大家都以集体为重,抛弃小的自我荣辱概念。借用三字经“首孝悌,次见闻”,礼仪规范行为。

  工作以外谈笑风生,工作之中一丝不苟——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他以严谨的思维,坚定的理念和坚实的行动影响着一个科室,而又不仅仅是一个科室。

  杏林奇葩,开在家乡;心向天涯,目眺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