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医美

注射肉毒素:缓解抑郁还是变得冷漠?

发布时间: 2016-12-19 10:05:57   |  来源: 广州日报   |  责任编辑: 郭江

 

  越来越多爱美的人士采用注射肉毒素让自己的容颜保持青春。但他们或许不知道,往面部注射肉毒素,可能还会给自己的情绪带来改变——好消息是可能缓解抑郁,而坏消息是受体对感情的感知力可能趋于“迟钝”。而这项研究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如果面部表情的变化可以影响到情绪,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控制表情,而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面部麻痹 更难理解别人的感受?

  肉毒素是一种革兰染色阳性厌氧芽孢肉毒杆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嗜神经外毒素。它能引起肌肉松弛麻痹,使肌张力减低,让肌肉拉长平贴在骨面上,从而达到瘦脸或者是让皱纹消失几个月的效果,但面部神经麻痹也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人的表情表达。比如,如果向眉间肌注射肉毒素,那里的皱纹就会消失,但同时,受体也会做不出由眉间肌支配的皱眉动作。

  有科学家相信,它会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缓解抑郁症。美国整形外科医生埃里克·芬齐和临床心理学家埃里卡·沃瑟曼发现,注射A型肉毒素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状。他们招募了10位36至63岁的女性重度抑郁障碍患者,患病时间从2年到17年不等,其中7位接受过抗抑郁药物治疗,但病情未能痊愈。然后在每位患者的皱眉肌中注射了29单位的A型肉毒素,两个月之后,对她们重新进行抑郁症状的评估,结果表明,9位患者抑郁症状消失,1位患者抑郁症状减轻。

  还有科学家认为,在缓解抑郁的同时,注射肉毒素也可能会让受体在识别他人情绪方面变得迟钝。

  最近,意大利的科研团队进行了一个小规模的实验,对11个意大利人,在肉毒素注射前后两周进行了情绪识别的三组测试,第一组测试是让他们阅读不同程度的启动情绪的句子,然后评定其情绪强度;第二组测试是判断不同图片中的人们表情的情绪强度;第三组测试是用按键来记录图片中的表情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以及他们对情绪判断的反应速度。最后的结果显示,注射肉毒杆菌的人对弱情绪的识别能力有所下降。

  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肉毒素减弱了被注射者脸部肌肉重复别人脸部肌肉运动的能力。换句话说:感知别人情绪的能力同我们是否能够复制、模仿对方的情绪有关。如果丧失了用自己的脸部肌肉再现别人表情的能力,那么识别他人的情绪就会变得困难。对一名肉毒素注射者而言,如果他的朋友悲伤地向他倾诉最近的遭遇,他可能会因为面部肌肉麻痹而比过去更难理解朋友的感受。

  对这种现象,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孙亚斌、王锦琰、罗非在自己的论文中也有涉及。他们认为,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物种,“共情”是人际互动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现象之一,而模拟是共情发生的重要机制。所谓的模拟,实际上是一种共享的神经激活模式。观察他人的情绪会自动激活观察者加工自身相应情绪的脑区,并伴随生理唤醒、面部表情的模拟以及匹配他人躯体动作等具身现象。日常生活中有一种不为人所注意的“变色龙效应”,即在人际互动时,人们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身体姿势、习惯动作、面部表情等,这种效应和共情特质关系密切。

  但对于意大利这个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心理学平台“友心人”发起人梁嘉歆持谨慎怀疑的态度。她告诉记者,意大利的科学家做的这个实验样本量很小,只有11个意大利人。“这种研究非常有趣,但由此下结论说肉毒杆菌能让人表情麻木,表情识别能力下降,这中间的逻辑和因果需要大量实证研究支撑才能进行。而且,文化差异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心理学领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就是情绪表达的跨文化规则差异,学界普遍认为东亚文化中情绪表达是比较含蓄的。所以这个结论要推导到中国文化情境下,仍需有人以中国被试做相关实验。”

  当你微笑 世界就会还你一个笑脸?

  但这些实验中透露的有趣细节还是令网友们兴趣盎然:既然情绪是一种很“肤浅”的东西,那我们能不能通过控制自己的表情来调节心情?“当你微笑,世界就会还你一个笑脸”原来并不仅仅是心灵鸡汤,而且还有科学依据?

  梁嘉歆告诉记者,其实“表情会影响人的情绪知觉”的经典思路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卡尔·兰格在一百多年前提出来的。“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认为人类的情绪其实是对我们自己外周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一种反应——而不是相反:先有了一种情绪,才会有一些生理的反应。

  这个理论后来又发展出了一个“面部反馈假设”。一个和这个假设相关的“咬铅笔”实验是这样的:参与者分成两组看同一部动画片,一组全程用嘴唇夹住一支笔(表情凝重),而另一组则用牙齿咬住笔(笑)。结果表明,用牙齿咬住笔,也就是保持笑脸的参与者们普遍认为动画片更好笑。这个实验似乎证明了人的面部表情会激发相应的主观感受。

  心理学中有一个新兴理论认为,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生理体验“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简言之,就是人在开心的时候会微笑;而如果微笑,人也会趋向于变得更开心。

  心理学家Stepper和Strack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被试是大学的本科生:实验中,被试被告知是一个工效学的实验,研究各种身体姿态对完成某种任务的影响。每次实验有6个被试参加,实验情境分为两种:在一种情境下,被试被要求采纳一种所谓的“工效学姿势”,低头、耸肩、弯腰,给人一种垂头丧气的样子;在另一种情境下,被试采纳的姿态是腰背笔直、昂头挺胸,给人一种趾高气扬的印象。为了防止被试间情绪的相互影响,被试间是隔离起来的,相互看不到。接下来,被试根据实验者的要求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任务完成之后,被试被告知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可以获得实验者的酬劳。在实验的最后阶段,被试要完成一个问卷,询问他们此时此刻的心境,是否为他们出色完成任务感到骄傲等等。结果发现,在前一种情境下,被试为他们自己取得的成绩体验到骄傲情感的被试的平均数是3.25;而后一种情境下,体验到骄傲的被试的平均数是5.58。实验结果说明情绪是具身的,认知并不是情绪形成的唯一因素,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对情绪与情感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此外,这一实验也多少佐证了詹姆斯对情绪的解释,支持了情绪是对身体经验的感受这一假设。

  压抑情绪

  深藏不露并非高情商

  梁嘉歆认为,表情和适当的动作,确实有可能影响到人的情绪。比如,有一种学习控制自己的呼吸、行走的动作和幅度的‘正念练习’,本来源于佛教的禅修,现在被心理学、和医学界大量研究证实它能帮助人们调节和改善情绪,缓解压力。日本会有一些公司刻意训练员工的微笑角度,也会用到类似咬笔的做法。“我们团队也发明了一种‘吸管治愈法’,教大家可以通过咬吸管来尝试改变你给别人展示的情绪状态。”

  但梁嘉歆也强调,调整表情,只是调节情绪的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不见得适合所有的人。情绪调节专家Gross教授就曾经做过一个研究发现,当人们试图掩饰自己的情绪表达,“假装无表情”的时候,生理上的反应有可能是情绪更糟糕、更压抑。

  事实上,“面部反馈假设”虽然已经是流传甚广的心理学正统理论,但它仍旧是富有争议性的。2015年,科学家Wagenmakers的团队曾经试图复制咬笔微笑实验,为此招募了8个国家、17个实验室的科学家,实验参与总人数达到2000人。17个实验室中,有9个实验室摆出微笑表情的参与者对卡通搞笑程度的平均评分略高,而另外8个实验室微笑的参与者比皱眉者的评分低0.1到0.2分。当Wagenmakers把所有数据综合起来以后,微笑的效应消失了。虽然科学家反思可能有各种各样客观原因干扰了这次实验,但这次失败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证明,“面部反馈假设”的实验结论其实并不稳定。

  而梁嘉歆表示,是否相信具身理论或者面部反馈假设,追根究底,是和相信身心一元论还是二元论有关。“认可具身认知,认可面部反馈假设,就是认可身体状态的改变会反作用于认知,它的前提是你认可身心一元论,就是认为所谓的‘心灵’其实也是一系列人的生理活动;而二元论的观点则认为人是有灵魂和身体的,这两部分是分离的。”

  “情绪的产生和调整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调节情绪的方法也不是只有一种。除了调节自己的动作和表情,还有认知重评、宣泄、压抑等等,不同的人可以根据情境和自己的状况选择调节方式。我们认为个体差异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在调节情绪方面,也不会有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案,每个人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道路。”

  而有些时候,甚至拥抱自己的负面情绪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调节。

  知乎网友、心理咨询师冯慎行,在回答一位网友关于“怎么控制自己生气时的面部表情”时,说了一段话很发人深省:“抑制表达的确是情绪调节的一种策略,但也是效率最低的一种策略。我们对情商最大的误解,就是认为能压抑住自己情绪、深藏不露就是高情商。而事实是,能合理控制和运用情绪的人才能称之为高情商,有些时候甚至需要我们提高情绪的强度,或者展现出负性的情绪来。‘喜怒不形于色’最早用来形容刘备,然而他在阿斗被救回的时候,非但没有流露出高兴,反而‘刘备接子,掷之于地,愠而骂之:‘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该生气的时候就生气,这才是高情商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