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养生

咬文嚼字“炙”与“制”

发布时间: 2016-12-13 15:35:29   |  来源: 健康报   |  责任编辑: 郭江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臧 滨

  “炙”和“制”都属于炮制方法,常常出现在中药饮片的药名中。由于这两个字发音相同,临床医生在书写处方时经常会发生混淆。分清这两个字的不同意义,就可以区分两种不同的炮制方法。

  “炙”(zhi)的原意是烤肉,看这个字形,不就是把肉块放在火上吗?“炙”和“针灸”的“灸”字形相近,要注意上面部分的区别。“炙”是指用液体辅料拌炒药品,如蜜炙、醋炙、酒炙等,多数处方中的“炙”专指蜜炙,其他的只标注辅料名称,如醋香附、酒大黄、盐杜仲(盐水)、姜厚朴(姜汁)等。中医认为,蜂蜜性味甘平,能补脾润肺、解毒矫味。蜜炙多用于补气或者润肺止咳的药物,蜜炙后能缓和药物的偏性,并与药物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如炙甘草、炙黄芪、炙紫菀、炙桑皮等。

  “制”广义上指炮制,所有炮制方法都可以叫“制”,而处方中的“制”专指炮制中的复制法,是用多种制法反复处理药材的加工方法,多用于一些有毒的、有刺激性的药品,如制附子、制川乌、制半夏等。通过长时间,反复多次地浸泡加上煮制、蒸制等工艺,达到去除和降低毒性的目的,还可以消除一些药品生用时的刺激性和不良气味。

  复制法的过程中常常使用一些特殊的辅料,如胆巴(制附子)、甘草水(制远志、制巴戟天)、黑豆汁(制何首乌)。既然也用液体辅料,为什么不能叫“炙”呢?因为它们的炮制方法是浸泡和蒸煮,而不是加液体的拌炒。笔者总结了一句话:“蜜炙润肺多补益,复制减毒少生用”,可以简单记住两种炮制方法的不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