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今日热点

北京培训精神卫生社工,一对一帮扶精神障碍患者
医改新动向:陪着你,走出心灵孤岛

发布时间: 2016-12-07 09:02:09   |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  责任编辑: 郭江

 

  核心阅读

  不少精神障碍患者缺乏正常人际交流,内心世界敏感脆弱,在社区康复时需要专人进行帮扶。北京培训精神卫生防治专业社工,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开展个案管理、心理辅导、职业康复等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伸出手来,闭上眼睛。”一名患有精神障碍的男孩命令优优。

  优优顺从地把手递给男孩,睁眼时意外发现手上放着一块巧克力。男孩微笑地看着他,优优感觉自己的努力值了。

  不少精神障碍患者缺乏正常人际交流,性格上孤僻自私不懂与人分享。“这是孩子最舍不得吃的东西,想不到能拿出来送人。”男孩爸爸说。

  优优是北京海淀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精防专业社工,也是北京市培养的首批精神卫生专业社工中的“种子选手”。

  从今年7月份起,作为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简称精防)试点项目中的一支特别队伍,他们正式进入北京市海淀、西城、朝阳等社区医院,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开展个案管理、心理辅导、职业康复等工作。

  患者6万余人,精防工作人员不足600人

  闫芳是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副所长。有这样一组北京的数据她早已倒背如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70家,床位数每万人4.59张,精神科医师每10万人5.18名,精神卫生专业康复机构18家;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6万余人,社区从事精神卫生防治的工作人员不足600人,其中400多人为兼职,精神卫生专业社工存在较大缺口。

  “人数本就不多的工作人员不仅要从事精防专业性工作,还得承担预防接种、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等其他公共卫生工作,根本无暇顾及患者多样化的需求,提供精细化管理。”闫芳说。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主要包括6类: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有精神障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往往会出现身体残疾、个人生活能力下降等问题,需要专业人员提供一些基础性服务。”闫芳说,“治疗工作由医院医生承担,当患者回到社区后,其随访服务、辅助康复、应急处置以及个案管理等将由基层精防社工来完成。”

  基层社区精防医护人员极度匮乏,很多基础社会服务性质的工作很难完得成。“精防医护人员是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处理患者在医学治疗以外的社会性工作的,比如去办理残疾证,协调处理一些街道上、民政部门的事情。”闫芳说,“相反,这些具备专业社会工作师资质的社工们处理起来得心应手。”

  社区精防工作最大的难度在于患者从医院回归社区以后的建档管理。海淀区社区卫生服务站精防科医生杨妍说:“精防社工做的是精细活儿。很多患者甚至是他的家属会有‘病耻感’,他们不愿意外界知道这个事情,需要不断做沟通随访工作,有的时候真是焦头烂额。这样一来其他患者的情感陪护和交流康复工作就会被耽搁,难以细化周到。精防社工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把工作做得更细致,我为他们点赞。”

  355家社区,平均每个需要2—3名专业精防社工

  从去年10月起,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在全市首选了社工工作基础较好的朝阳区、西城区和海淀区招募首批社工,在北京安定医院进行学习。学员由3个区的精神卫生防治机构进行推荐,在推荐基础上遴选出22名具有社会工作师资质的学员参与培训。

  8个月的专业培训,对没有任何医学专业基础的社工来说绝非易事。培训课程主要分为三方面:课堂理论学习,掌握基本的精神病症专业知识,学会病症判断;医院临床实践,跟随主任医师进入病房观摩学习;社区医院实地锻炼,学以致用。

  闫芳所在的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在整个培训阶段中承担的是上下协调的工作,一方面设计部署培训课程大纲,另一方面每天都要督察学员的课堂学习状态和效果,“我们选取的这22名具有专业社会工作师资质的学员,最终还是有13名优秀的学员顺利毕业了,我称他们是‘黄埔一期学员’”。

  在闫芳看来,首批精防社工进社区具有开创性意义,是被寄予厚望的种子选手,为以后的精防卫生工作提供指导服务。目前每一位社工服务目标是人均10位患者,预计到年底完成人均300人次的服务总量。

  原本通过考核的有14名社工,纳入政府采购服务范围内的有10名,但一位学员在最后环节选择了离开。闫芳表达了她的担忧:“目前工资比较低,有流失的风险。”精防专业社工每服务一人次约一个小时,报酬100元。今后北京市还将陆续分批培训,以期达到全市355家社区每个社区均有2—3名精防社工。

  一对一精准帮扶,助患者恢复自信心

  宁晋(化名)高一时发作了青春期精神分裂症,与同学产生冲突,退学治疗,病情稳定后来到海淀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康复训练。该中心共有225名精神障碍患者,其中38人正在接受康复治疗。在社区的日间康复室,他们大部分时间做一些中国结之类的手工,练练毛笔字或者纸牌游戏,和身边的人几乎零交流。

  优优第一次见到宁晋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眼神呆滞、表情冷漠的大男孩。他尝试和宁晋聊天,前几分钟并不顺畅。他无意中提到了古诗词,结果宁晋脱口背出了好几首古诗词。优优继续问他:“那你愿意继续学习吗?”宁晋说很愿意,在家的时候还会看视频学习。

  自从接受了优优的个案交流康复后,宁晋病情改观不少。父亲李先生说:“孩子现在变化很大,不会再乱发脾气,也愿意和我们交流,病情一直非常稳定。”

  一对一个案精准帮扶,深入沟通加上有针对性的指导,熟悉掌握单个患者的病情并且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优优说,这些患者都是独立特别的个体,康复交流时一定要特别小心注意到他们的情绪变化,给予他们鼓励与情感关心,帮助他们逐渐恢复自信,建立自我认同和存在感。

  优优手头上服务的患者共计9名,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基本丧失了正常的社会交际能力,都是独自活动,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烈,内心世界也极为敏感脆弱。优优说:“他们康复的过程中,我只是一名陪伴者。”

  几个月下来,优优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精准的工作方法。他试着通过观看电影或者朗读诗歌来消除患者不自在的感受,还会鼓励他们做一些热身运动,也有助于激发交谈兴奋感。

  “尊重对方的意愿,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和良性互动,人性化地考虑对方的感受,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掌握好分寸,不造成对他们的二次伤害,帮助患者提高生活品质。”优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