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来稿照登

那些人最容易被骗

发布时间: 2016-11-07 17:50:03   |  来源: 中国网--健康中国   |  责任编辑: 李晓宪

 中国网健康讯(卢子永)记者从广州警方获悉,在近期接报的30起大额诈骗中,70%的受骗对象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中,男性10人、女性20人。

老城区居民更容易中招。大额电信诈骗警情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传统老城区。受骗事主的职业和身份背景集中在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公司财务人员、单位离退休人员、医护人员、高校教师、家庭妇女。

             

    据警方分析,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公司财务人员、单位离退休人员、医护人员、高校教师、家庭妇女是电信诈骗中的六大高危人员。他们多是高学历和具有专业知识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生活积累,甚至其中不少平时还接触过反诈骗宣传教育,但最终还是中了骗子的圈套。他们为何会被骗?是他们太傻太天真,还是骗子太“高明”太狡猾?通过深度还原受骗者当时的心理,揭开上当受骗背后的谜局。

   在诸多电信诈骗案中,作为案外人的旁观者常常会感叹:“受害者怎么这么傻,居然被骗了?”实际上,被骗并不是“傻”引起的。因为一些受过教育,具有一定辨别能力的市民也会中了骗子的招。在被骗者中,有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的人,甚至连经常接触反诈骗宣传的媒体记者也有被骗的时候。事实上,不少有分辨力的受害者们之所以一样会受骗,原因在于骗子的手段层出不穷,一方面窃得了被骗者的身份信息,另一方面则利用受害者的心理需求或弱点进行欺诈,将当事人成功骗倒。

    案例1   记者被骗

    苏先生是某报社记者,已经工作5年,长期跑社会新闻,跟电信诈骗等社会新闻打过交道。让他没想到的是,目击过多宗诈骗事件的他竟然也被骗了。

    去年8月,当时他准备从广州搭乘航班飞往贵阳出差。距航班起飞前四小时左右的清晨4时许,他接到一条短信,表示他搭乘的航班因飞机起落架故障已被取消,并称由于航班取消,乘客可获得300元延误费,而改签需收取20元工本费。他信以为真,拨打了短信中“400”开头的热线电话,并最终被骗走2833元,直到家人提醒他才发现受骗。

    为何会被骗倒呢?苏先生分析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对方对我的个人信息了如指掌”,包括姓名和航班号等,很容易获得信任;其次,当时是凌晨4时许,“我还没完全清醒”;再次,他们的时间节点把握得非常好,在飞机起飞前几小时,“而那时候我也正担心会不会延误,人也比较紧张,尤其是害怕飞机没有如约抵达,让接机的人久等”;最后,在进行诈骗操作时,对方没有太大漏洞让人察觉。

    案例2   家长中招

    今年68日,正在家里休养的王小姐(化名)忽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称她正在天河区一家幼儿园念书的女儿玲玲(化名)被铅笔尖戳伤眼睛,目前正在医院救治,需要马上转账付款才能进行手术,以保住小孩眼睛。心急之下,王女士的丈夫赶紧赶到了医院,却发现这是一桩骗局。该电话同时打给了8个学生的家长,其中一名学生的家长不幸中招,被骗走8万元,不少类似王小姐这样的家长赶到了医院求证。

   “他说话的时候比我还慌张,又能准确说出我孩子的名字,我听到后以为确实是发生了啥事,就信了。”回忆起被骗的一幕,王小姐说,“有家长反映,诈骗电话除了把小孩的情况说得一清二楚外,还把班主任的情况都说了出来,乍听起来不由得你不信。”因为事态紧急,被骗走8万元的家长因此中招,因为太紧张,家长们甚至都没有来得及跟班主任确认。

    受害者为什么会“着魔”?

    不少受骗者在回忆被骗转账的那一刻时几乎都会说道:稀里糊涂,仿佛当时着魔一般被骗子控制住,就转了账。骗子的“魔力”从哪里来的呢?

    “着魔”原因1:个人信息被骗子精准掌握

    资深反诈民警分析,首先骗子精准地掌握了事主的个人信息,每一步骗局都设置得“那么巧,那么精准”,比如引起众多关注的清华大学教授被骗千万案中,这位教授刚刚卖了一套房子,回到家立即就接到了诈骗电话,称他漏缴各种税款等等,各种恐吓威逼,然后让他一步步中计,骗子可以精确地说出卖房网签合同的编号是多少,包括各种交易中的一些细节,骗子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着魔”原因2:个人与社会部分脱节 缺乏常识

    不少受骗者工作生活环境单一,平时不怎么关注社会新闻,包括一些老年人长期与社会脱节也是被骗原因之一。去年深圳某著名IT企业工程师在40天时间里,被诈骗分子使用境外改号电话和仿冒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钓鱼网站,以冒充公检法人员等方式骗取了1127万元。据了解,被骗的工程师因长期被派驻国外工作,对该诈骗手法不熟悉而信以为真。

   “着魔”原因3:每一步心理需求都被骗子料到

    在行骗过程中,骗子每一步提出的要求都会让你感觉是合理的,比如说声称身份信息泄露,还会“煞有介事”地提醒你注意防诈骗,甚至让你感觉骗子是在帮助你解决问题,精准地掌握了受骗者每一步的心理需求,比如绝大多数人都是怕麻烦的:不愿意或者恐惧与公安机关打交道。

    此外,从缴获的犯罪分子作案用的“教材”来看,诈骗剧本做得非常细致,恐吓、安抚等环环相扣,步步设套,引你上钩,甚至为了让事主彻底相信,增加逼真感,还在电话中上演“苦肉计”,增加背景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