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养生

川楝子用量应提高

发布时间: 2016-11-04 14:38:54   |  来源: 健康报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中心 杨 磊

  川楝子来源于楝科植物川楝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苦寒,有小毒;归肝、小肠、膀胱经。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以四川产的为道地药材,故称之为川楝子。现代《中国药典》记载其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的作用,用于肝郁化火、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疼痛及虫积腹痛。

  关于川楝子的炮制方法最早见于《雷公炮炙论》:“……酒拌浸冷湿,蒸,待上皮软,剥去皮,取肉去核,勿单用其核……”历代炮制方法中都多去皮核,如去核用(唐·《精微》);蒸去皮核,酒浸去皮核,面炒(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酒润去核(明·《通玄》);入丸,用核,槌细,入煎用肉不用核(清·《外科证治全生集》);近惟酒炒,亦有去肉取皮用,则苦寒性减(清·《本草害利》)。由此可见,古人认为川楝子果实的皮、肉和核的作用和药效是不相同的,多以去皮、去核用肉为主。现行药典将川楝子分为生品川楝子和炒川楝子,生品的炮制方法为除去杂质,用时捣碎;炒川楝子炮制方法为取净川楝子,切厚片或碾碎,照清炒法炒至表面焦黄色。以上均未参照历代炮制方法去皮、去核。

  临床用量方面,古籍中记载的川楝子用量多为1~3钱,相当于现今的3~9克。如“治疗妊娠心气痛:川楝子、小茴香(炒)各三钱,艾叶末(盐炒)半钱。上作一服,水二钟……”;“治寒疝,以及偏坠,小肠庙痛:川楝子三钱,小茴香五分,木香一钱……”;“治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金铃子、延胡索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酒调下,温汤亦得”。现今药典川楝子用量为5~10克,与古今剂量相仿,那么用药剂量相同,药用部位不同,是否有相同的临床疗效?

  带着以上问题,笔者以有效成分川楝素为目标成分,对其果实的皮、肉、核不同部位进行测定,结果川楝素在果皮、果肉、果核内的含量分别为0.06%、0.21%、0.01%,相当于川楝子中74.1%的川楝素在果肉,22.8%在果皮,3.1%在果核,由此可见,古人在用川楝子时取肉去核、去皮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川楝子果核中有效成分含量最低,但果核的重量约占整个川楝子重量的40%,果肉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古人只用果肉,常用量1~3钱,相当于3~9克,现今药典规定剂量5~10克,虽与古代用量相仿,但由于未去皮、去核,导致实际有效成分含量降低,临床用量偏轻,故建议临床医生提高临床用药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