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健康中国2030·完善健康保障篇
医保,让人心里更踏实
发布时间: 2016-11-03 09:38:51 | 来源: 健康报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原标题:医保,让人心里更踏实
畅想2030:
没有城乡差距,家人互惠共济
近日,家住北京市通州区的张女士正考虑给上小学的儿子上医疗保险。作为典型的城市白领,张女士与丈夫已在北京打拼了10多年,将家安在了这个城市,然而年近40岁,两口子始终没有北京户口。
“因为总觉得没有北京户口够不上参保的条件,所以这件事情一直拖着。”张女士说,她的儿子前一阵子因病住院,病情不大,花费不小,这让整个家庭感受到了医保的重要性。由于儿子不能参加北京城镇居民医保,所以只能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然而,了解过一些保险公司的产品后,张女士发现,没有合适的商业健康险可以投保,种类少、适用范围小,尤其是针对基本医疗的产品基本没有,只能购买针对单项疾病的重大疾病险。
张女士说,他们夫妻都处于壮年,还没到生病的时候,基本用不到医保,也不关心医保怎么缴纳、怎么报销。平时头疼脑热买些药品,由于嫌报销的过程麻烦,她都是自己掏钱,“反正也不多”。
直到去年年底,张女士的父亲因为椎管狭窄到北京某大医院接受脊柱开放性手术,张女士才扎扎实实体会了一把报销的不易。“由于我父亲参加了新农合,所以不能即时结报,只能出院后拿着材料回老家去报销,过程极为繁琐。由于证件及病例等材料没有准备齐全,反反复复跑了好几次。”张女士说,住院花费总共有15万多元,最终报销了6万多元,“剩下的那部分钱只能由我们夫妻代为支付,只当是尽孝道了。”
张女士不禁想:“如果我们夫妻两人的医保能让父母、孩子使用该多好!”她说,经历家中“老小”的看病过程后,自己对医保的认识也“提档升级”了。现在,张女士与丈夫的月收入都已过万元,生活和事业相对稳定。“但稳定是需要保障的,医保则是这个保障最为关键的稳定器。彼此不能在医疗保障上互惠共济,‘老小’因生病产生的成本大部分还是要由家庭自身消化,无疑是今后生活最不确定的因素之一。”
张女士希望,到2030年,不管户口在哪里,孩子都能在居住地参加基本医保,医保个人账户的资金能够在家庭内部流通起来。父母的外地医保可以在居住地实时报销,不用再个人垫付、往返老家来回折腾报销。希望商业健康保险可以有更多选择,真正帮助购买者家庭预防可能出现的疾病风险,维护安稳的生活。希望各种层次的医疗保险可以护佑基本健康需求,别再出现自助血透等极端事件,让公众唏嘘、感叹。
专家点评:
用“三医联动”花好医保的钱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实现既定目标,需要政府、社会机构、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够达成。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住房等诸多方面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安全网,是今后社会发展的首要课题。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民覆盖,但是群众还有反映,比如存在接续难、转移难这些问题,因此要继续巩固和扩大这些基本的社会保障,逐步解决医疗保障碎片化的问题,整合城乡医保,构建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网。
同时,更需要关注普通老百姓的获得感问题。2015年我国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29.3%,可以说是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但老百姓还是反映看病难、看病贵,一些个案的个人自付比例高,根源在于老百姓的获得感被过快增长的医疗卫生费用冲抵,实际看病掏的钱跟以前相比反而更多了。
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央财政对地方医疗卫生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数为1313.87亿元,比2009年执行数增加108.23亿元,增长9%;2016年,中央财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转移支付预算数为2426.27亿元,比2015年执行数增加303.03亿元,增长14.3%。
可以看出,中央财政每年对医疗保障的投入都在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保障人数增加、保障范围扩大。如何保障财政投入不被“稀释”,需要医改再加把劲,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更要落实个人自我健康管理责任,尽可能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在此过程中,也应完善各项政策,做大、做活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在监管、规则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
财政投入今后仍需加大力度。医改要解决的是不花“冤枉钱”、不让医保投入被过度医疗的“老虎机”吃掉的问题。如何将财政投入医保的钱花好从而实现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一定要强调“三医联动”,这是以后工作的重点。
数读《纲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
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25%左右。
改进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开展门诊统筹。
加强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救助等的有效衔接。
到2030年,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