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中国中医

全球研发抗肾性贫血新药或在我国率先上市

发布时间: 2016-10-28 10:25:09   |  来源: 中国医药报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记者从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16北京国际医学工程转化高峰论坛”上获悉,全球首个用于治疗肾性贫血的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已在我国完成了规范的Ⅰ期、Ⅱ期临床试验,目前正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其进展已领先于欧美等其他国家,使该药有望率先在我国上市。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病患者的隐形杀手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陈香美教授介绍,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患者肾功能的减退,贫血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程度亦逐渐加重,98.2%的透析患者、52.1%的非透析患者合并贫血。贫血是导致CKD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全国血液透析登记系统(CNRDS)历年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肾性贫血治疗达标率相对较低。

  肾性贫血不仅会引起患者体力不支等症状,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和死亡率。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贫血出现得更早,合并的心脑血管病变更严重,死亡率更高,对药物治疗纠正贫血的反应也较差。

  此外,肾性贫血还可能加速肾脏疾病的进展,增加透析风险,因此,肾性贫血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仅会增加患者自身的经济负担,还会增加国家的医保支出。

  对此,目前我国主流的治疗方案包括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以下简称“促红素”)和铁剂,但存在诸多局限。因此,陈香美院士表示“非常期待治疗肾性贫血的创新药物来改善目前的现状”。

  中国患者将首次享受全球最前沿科技成果

  据了解,目前正在中国和美国同步进行Ⅲ期临床试验的全球首个用于治疗肾性贫血的口服药物,正如陈香美院士所说是“首创原研、首开先例、首发中国的1类新药”。该药物是全新低氧诱导因子稳定剂,可模拟人体对低氧的生理反应,有效促进红细胞生成。全球和中国Ⅱ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口服创新药与注射促红素相比,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患者血红蛋白水平,而且安全耐受。其模拟人体自然生理反应的创新性方法,呈现了全新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一直以来,陈香美院士非常关注尿毒症患者的生存状况,并致力于改善中国慢性肾脏病治疗现状。她在论坛上呼吁,尿毒症的并发症如肾性贫血控制得当,就可以有效改善疾病预后,降低住院率,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她希望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这类创新药物能够尽早上市,应用于临床,最终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王泽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