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养生

中医其实没有“秘方”

发布时间: 2016-10-20 13:35:42   |  来源: 北京晨报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原标题:中医其实没有“秘方”

  医之卓越者,率先把握到的那个科学未及之处,就是中医的秘密,也正是因此,“中医现代化”其实遥不可及,因为越是复杂的,越与众不同,就越无法复制,这也许就是中医自洁的一种方式。

  我说中医没有“秘方”,肯定有人不同意,因为他听说过某个死囚为了活命,献了多少代秘而不传的方子;或者在哪个深山老林,一个百岁道士,自用了一辈子的神药……就算确有此事,那个“秘方”“神药”的效验或者说普适性,一定也存疑待考,因为像《伤寒论》这样的中医经典,为了怕失传,历代传承者不断地补注、释义,到了有中医药大学的时候,甚至单独设立了一门《伤寒论》的课程,还有专门的“伤寒学博士”,但即便如此,能得张仲景真传的也没几个,你怎么能指望一张没有经过多少人验证的方子?

  中医没有“秘方”,是因为中医之奇与秘,不在一个药或者一个方子上,名医之所以能妙手回春,在于他们超人的,对疾病的辨识力和对药物的理解力,这些细微之处是很难量化的,因此也就很难言传甚至推广,好比做菜,就算都按照菜谱操作,一盘简单的“鱼香肉丝”也足以分辨手艺的高低,名厨和名医都是很难复制的凤毛麟角,他们的独有技艺,在客观上就等同于保密。

  出于“让中医和世界接轨”的目的,研究中医者一直在想把中医科学化,以便让中医走向世界,比如将舌苔、脉象标准化。但是舌苔什么状态下是“腻苔”?腻到什么程度需要用苍术?又需要用多少最合适?这个研究至今未果,就算有,也一定难以入微地模拟出名医看病的感觉。好比之前的几次“人机对弈”,无论机器怎么先进,人总是最终胜利,人与机器,人与电脑之间的差距,就是“中医现代化”与中医之间那一段永远无法缩短的距离。

  获得“诺贝尔奖”的青蒿素,最近又有新成果。研究发现:除了“青蒿素”,青蒿中还有其他有效成分。这个消息对懂中医的人来说,毫无兴奋可言,因为早在古代,中医就知道青蒿绝对不仅治疗疟疾,明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青蒿鳖甲汤”,青蒿是排在第一的主药,治疗的却是失眠,特别是精神紧张,消耗过大导致的虚热失眠者,其中青蒿15克,鳖甲30克,生地黄15克,牡丹皮10克,知母10克,炒酸枣仁15克。用青蒿,就是将扰动得人不能入眠的虚热,透出来,青蒿的这种透热的功效,也可以治疗不明原因的,或者抗生素、退烧药无效的持续发烧。

  但是,拿什么指标衡量和解释这个“透热”的“透”?“透热”和“清热”又有什么区别?至今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估计都很难给出结论,我们能看到的,就是在这些不可知,不可量化的青蒿功用中,像“青蒿素”这样的有效成分,一点点被发现出来,但发现到什么时候才是青蒿的全部?这更未可知。

  从“青蒿素”到青蒿素之外的新成分,科学正一点点搞懂青蒿,这也是中医药一点点被科学认识的过程,在此之前,医之卓越者,率先把握到的那个科学未及之处,就是中医的秘密,也正是因此,“中医现代化”其实遥不可及,因为越是复杂的,越与众不同,就越无法复制,这也许就是中医自洁的一种方式,就像霍金于我们,是天才和常人的差距,就算后者全力学习,模仿,霍金的学识也像保了密一样不可能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