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 预防保健

喝牛奶、吃钙片就能避免骨质疏松?太天真!

发布时间: 2016-10-18 14:51:54   |  来源: 南方网   |  责任编辑: 许晴晴

 

  平均预期寿命的提升,使得骨质疏松这种人们曾经十分陌生的疾病,发病率日渐高企。在大家看来,骨质疏松“没啥大不了的”,既“没有显著症状”又“不会危及生命”,没必要“大惊小怪”。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盛辉说,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概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即便是很小的磕碰也有可能导致股骨、髋骨、脊柱、胫骨、腓骨等重要支撑结构的损伤。一旦不幸遭遇上述情况,便进入骨折治疗的标准流程——复位、外固定(石膏)甚至内固定(俗称“开刀打钢钉”)。如果骨折发生于下肢骨或脊柱,患者不可避免要卧床,年龄越大卧床时间越长。长期卧床除了会造成骨质进一步流失,还容易诱发肺炎,而肺炎是老年人五大死因之一。

  补钙只是强骨第一步

  谈到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不少人觉得“非常简单”,平常多吃点含钙量高的乳制品就行了,再不济就吃钙片,有些人甚至还停留在“吃什么补什么”的阶段,坚持认为“喝骨头汤能够强健骨骼”。

  其实在内分泌科医生看来,补充钙质只是防治骨质疏松的第一步,虽然是重要的基础治疗,但仅靠它远远不够。即便是补充钙质,很多人还不达标。依据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标准,我国成年人每日应摄入钙800毫克,而绝经后的妇女和老年人则应提高到1000毫克。按照国人的饮食习惯,每日从饮食中获得的钙质平均约为400毫克,还有一半甚至更多的缺口。要填补这一缺口,要么增加乳制品(鲜奶、酸奶或奶酪)摄入,要么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补剂。  

  满足了每日800毫克~1000毫克的钙质摄入,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还需有维生素D的配合,钙质才能更好地为人体吸收并沉积在骨骼上。所以,或者多晒太阳增加人体自身合成维生素D的量,或者在医生指导下根据验血结果服用维生素D单方或复方补剂。

  三类药物助强健骨骼

  在足量摄入钙质的基础上,如果依然发生程度较为严重的骨质疏松,甚至已遭遇了脆性骨折,就应及时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在全面评估身体状况的基础上使用有助于增加骨密度的药物。

  临床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主要有三类——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和雌激素类(含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第一类药物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来减少骨质的吸收;第二类药物故名思议,可促进血液中钙质在骨骼上的沉积;第三类药物只适用于女性患者。

  需要提醒患者的是,上述三类药物均是处方药,每一类都有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必须依据医生处方采用使用,切不可自行服用,以免遭遇严重不良反应。

  提防继发性骨质疏松

  除了原发性骨质疏松,“骨气”不够还是一些疾病的副产品。糖尿病、结缔组织病、慢性肾病、胃肠疾病、营养不良、血液疾病等可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此外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也会引起骨质疏松。所以,在开始医学干预前应先作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只有针对原发性疾病作治疗,应对骨质疏松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超声测骨密度不精确

  骨质疏松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疾病,在人的一生中,30岁左右是骨密度最高的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不断降低,因此无论男女都可能遭遇骨质疏松的困扰。那该如何判断自己的骨密度呢?

  内分泌专科医生提醒,某些药店、保健品销售机构所采用的超声骨密度测定法并不精确,无法真正客观地反映骨密度情况。当前学术界公认的骨密度检测金标准是“双能X线吸收法”(DXA),通过它能够对全身的骨密度作定量评估。